浏览完整试题正是上述因素,使书法经典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与广度,它本身也成为特定时代、特定书法大家、特定创作背景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刘宗超:走出“平原”创造经典--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读后) 1. 下列对“书法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深厚性,是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 B. 书法经典的典范性和渐变性,确保了书法艺术的纯洁性,制约和净化了艺术家的个性表现。 C. 书法经典的“原创性”使其具有永恒色彩的、超越性的典范形式。 D. 书法经典虽为精华形式,但不利于创作主体自由的发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经典”的字源意义出发,再从四个方面论证“书法经典”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其价值意义。 B. 文章用宋代“刻帖”这一事实论据论证了书法经典具有极强的示范性。 C.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方式论述观点,第五段利用层进的方式。 D. 文章在论述书法经典的人文情怀时采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经典的“原创性”既保证了它是开放的体系,又丰富和维护了经典的价值。 B.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字内容具有品味,能陶冶与净化人的心性,就是经典之作。 C. 经典之作应该走“奇”而“正”的路子,具有“奇”“正”“雅”“深”的品味。 D. 书法经典的示范性、典范性、渐变性、“原创性”及丰富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书法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曲解文意,“最完美的作品”错误,原文是“最趋完美的作品”,可见表述绝对。 B项,因果倒置,原文“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书法经典从而具有典范性和渐变性。” D项,曲解文意,原文“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可知,这不是书法经典的弊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第五段利用层进的方式”错误,梳理第五段内容可以发现,此段属于总分总关系,并不是层进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字内容具有品味,能陶冶与净化人的心性,就是经典之作。”错误,这个条件只能说明书法作品具有人文情怀,而“书法作品具有人文情怀”只是书法经典的一个特点。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展开余下试题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常垃圾→分类储存、搬运→公共资源。 B. 垃圾分类→成分构成、产生量→物尽其用。 C. 密封收集垃圾→防止再污染→及时全面清理作业现场。 D. 垃圾→分类投放到特定区域→盖好垃圾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大城市。 C. 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 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6. 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可向日本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4. B 5. A 6. 法律层面:通过立法,严格规范垃圾分类; 教育层面: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生活层面:注重日常细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垃圾分类→成分构成、产生量→物尽其用”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继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中“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此选项漏掉了“有望”一词。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可向日本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简要概括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从法律层面讲,“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一句反映出,要通过立法,严格规范垃圾分类; 从教育层面讲,“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可总结出: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从生活层面讲,“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可归纳出: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要注重日常细节。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