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的枢(shū)钮,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拖着船逆水行驶,一派繁忙景象。 B. 中美双方不应设置壁垒,而应摒(bìng)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不应任由无耻谰(lán)言泛滥,而应秉持发展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C. 台风“利奇马”给临海造成了严重内涝,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不顾湍(tuān)急的水流和腿脚上的淤(wū)青,驾驶着冲锋舟,转移了三十多位受灾村民。 D. 那个憨男子捋(1uǒ)了捋头发,只咧嘴笑笑,然后又一头扎入了麦堆里,先细细地撸去最外层的秸(jiē)秆壳,再点燃硫磺,里里外外把麦秆熏了一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平时要多查阅工具书,不断积累与巩固。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项,“枢钮”应写作“枢纽”,故排除;C项,“淤青”的“淤”应读“yū”; 捋”是多音字,可读lǚ和luō。在D项“捋了捋头发”中“捋”意思是“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应该读lǚ;而“捋”读“luō”是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的意思。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甲】文化研究使被“元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好不容易抓住“西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旁门左道的怪诞。【丙】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80年代的文学逊色。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切入 B. 游刃有余 C. 旁门左道 D. 更是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D项,原句关联词“不是……更是”不匹配,应该将“更是”改为“而是”,这样才能构成一套匹配的关联结构。而且,根据上下文语境,作者认为“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换句话说,当代文学的衰落式微,原因就是缺少文学繁荣的时代土壤。所以,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而是(失去了)一个文学的时代。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对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A项“(或‘原理’)”是对“元理论”的解释,应该放在原文双引号之外,表达为“元理论”或“原理”。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除了用音乐疗法缓解日常焦虑之外,抑郁症患者还应注意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应尽量清淡,少吃多餐,睡前进食务必适量,六分饱即可。 B. 当今,全球科技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 C. 《中国辞格审美史》填补了修辞研究中没有美学观照的空白,第一次对辞格与审美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学理阐释,开拓了修辞与审美历史相结合的新高度。 D. 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自称还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B项,语序不当。应把“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和“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交换位置。即科技巨头都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引爆点,然后才开始了研发和竞争。C项,“开拓了修辞与审美历史相结合的新高度” 中“开拓”与“新高度”动宾不搭配,可将“新高度”改为“新境界”。D项,指代不明,“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中 “这种说法”到底是指翦伯赞的还是指辛德勇的,无从判断。 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冷饮在古代被称为冰食。①_____,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其中的“凌阴”即冰窖。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之用。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②_____,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宋元时期,冰食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到了清朝,③_____。“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可见当时冰块的廉价与普及。 【答案】 (1). 有史记载的储冰 (2). 成本极高 (3). 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必须紧扣文本话题,从上下文的语意、关联词的衔接呼应去思考。另外,补写句子最核心的东西是抓住话题中心,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呼应。本题的话题中心是讲冷饮也就是古代的“冰食”的发展流变的历史过程。第①句前后讲的是“冰食”的名称,及相关史书和诗文记录。所以第①句可填“有史记载的储冰”;第②句从后文“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及前文“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可推测“储冰”的成本极高,故第②句可填“成本极高”;第③句说到了清朝,冰块已经非常普及了,从“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可得知: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6.阅读下面某学校学生资助申请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 (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 材料三: 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是这样的代表。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在灯光下,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秘色瓷的釉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 7. 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 B. 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 C. 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D. 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 B.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 C. 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 D.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 9. 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1)演变轨迹: (2)演变趋势: 【答案】7. A 8. B 9. (1)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2)兴起→鼎盛→衰落、消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秘色瓷”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A项,正确。信息源在材料一的后半部分“……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选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有“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混乱了两个时间段,“此时”选项中指“九世纪中叶”,而文中指 “九世纪初”;其二“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在选项中仅指“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而文中应该是三个条件“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选项遗漏内容,信息不全。 C项,“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表述不当;原文内容是“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文中只是说自然和人工巧妙融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并非“巧胜”,“胜”,超过,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D项,“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表述绝对,无中生有,过度拔高;原文中所有相关选项的信息只有以下两处“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见,只说是“精品”并无“最高水平”的说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表述有误;原文说“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表述绝对,“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可见并非所有的都“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选项直接表述成“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扩大了范围;另外文中“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到了选项中加入了“烧制开始”,范围程度均有别于原文,过度解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