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30 2020-06-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0]
重庆市渝西九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随着当代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人员流动、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更是心理层面的。这种深划的变化自然带来了各种固有秩序的消散和看似无序的混沌。这种“后传统”社会呼唤新的秩序与可能,对今日中国而言,我们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共识和自我身份认同。
②晚清以来,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过去基于乡村社会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宗法制村社的社会文化格局出现松动,群体中曾经存在的共同利益、风俗传统、价值标准难以为继,也更难以具有内在认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作为其根基支撑的生活内容在日渐式微。走出乡村的人们必然会带来“我是谁”的困惑,新的认同危机和文化焦虑不可避免。更进一步看,曾经的共同体形态与相应的意识、身份,也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日益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际存在的共同体”也已不再真实存在。此外,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既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渴望建构文化共同意识的一种精神需求。人们理所当然地以“文化中国”来定位自己,以此确立何谓“中国人”。但伴随着“世界公民”现象的出现,仅以中华传统文化来确认自我身份并借以形成精神纽带而建构文化共同体,恐怕过于单薄、松散而归于无形,因为传统文化得以存活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不复存在,仅靠现代转化而来的稀薄的传统文化基因,恐怕仍然难以实现当代中国人共同意识的塑造和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③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的激变中弱化甚至丧失了自我身份和共同意识,越来越变成空间中疏远、落寞、孤独的人群。这是全球现代性的文化后果,也是中国正在面对的现实挑战。从这种时代需要和中国现实的历史使命出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构建社会共同意识就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了。仅凭借乡村社会、传统文化都不足以完成当代价值观和共同思想意识建设,同时,由于民族以及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其在当今世界还具有极大的社会风险,仅凭借民族文化身份也无法担此大任。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塑造和文艺书写,提供了坚实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共同体的美学想象。今天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化艺术审美需要更进一步展开新时代自我身份的确认、自我与他者与社会关系的确认,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直面的极为基本,极为现实的问题。
④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完成这个“社会整合力”,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发挥好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理论和文艺治理在践行、弘扬和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根本优势与积极作用。如果说,当代文艺与审美存在最大的缺失是什么,我以为是价值观的无序与无方向感,这很大程度上使得文艺与审美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审美常常沦为世故的生存哲学。文艺与审美不应该以艺术自由、“为艺术而艺术”、文艺就是形式的探险之类的主张为借口而逃避时代、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在此意义上,伊格尔顿的话也许不无道理,“文学理论不应该因为是政治的而受到谴责,而应该因为在整体上不明确或意识不到它是政治的而受到谴贵”,当然,这里的政治应该理解为人民的事业。其实,不只是文学理论,文艺与审美活动的诸多方面也许都可以作如是观。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金永兵《文艺的文化担当》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的转型使得各种固有秩序被打破,人们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共识和自我身份认同。
B.由于乡村社会生活内容日渐式微,现在乡村社会难以具有内在认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C.加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就可以塑造当代中国人共同意识和构建文化共同体。
D.文艺与审美应有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当前其最大缺失是价值观的无序与无方向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②段深入阐述了当代中国非常有必要构建新的社会共识和自我身份认同。
B.第③段在分析当代社会情形后阐明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建构新的文化共同体。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D.全文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筑”这一中心论题,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社会中人们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焦虑,这是城市化发展产生的结果。
B.当前文化艺术审美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
C.与其他人相比,文艺工作者在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共同意识上具有根本优势。
D.伊格尔顿的话只是针对“文学理论”而言,对文艺与审美活动的诸多方面缺乏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北京市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时,我国向国际奥委会做出“三亿人上冰雪”的庄严承诺。其意义在于传达:中国申办冬奥会不单是竟技层面的争金夺银,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通过冰雪运动而受益,尤其是让青少年群体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为实现这个承诺,国家成立了推动大众冰雪运动领导小组;布局了大众冰雪的发展规划,以“大众冰雪季”为牵引,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全国各地已建成雪场800多个,带动了1.5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2019年5月10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致中小学生的一封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冰雪运动引入校园,将课堂放在冰场和雪场。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有61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2016年3月初,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及配套规划。据统计,北京已有和即将竣工的室内冰场将达到73块。除了场地的不断增加,冰雪运动带来的科技概念也不断升级,仿真冰、早雪、模拟器等科技创新产品的出现,切切实实地为冰雪进校园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李立《“三亿人上冰雪”!》)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冬奥会的冰雪运动上,有100多个相关项目。我国能参与三分之一的比赛项目;还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没有运动员参加,但有人懂得规则;最后三分之一,有待深入了解。试想,大家不了解冰雪运动,谈何喜欢呢?还要学会-些运动技巧,这样参与度自然会提高。另外,我们需要足够的运动场地。目前我们相当欠缺,导致大众参与的机会很少。
目前,我国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从事或者消费冰雪运动。但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较晚,民众滑雪竞技水平不高,滑雪场的雪道数量少、雪的质量较差,吸引不了太多游客。而国外冰雪运动的产业链相对成熟,除滑雪运动外,还提供餐饮、购物、会展等配套服务,让人们在运动之余,能更充分享受到休闲的乐趣。
冰雪运动源于生产生活,是寒冷地区的人们为了改善生产效率所做出的努力,它就是“平民运动”。普及冰雪运动,我们需要更新理念。同时,也需要有适合大 多数人的冰雪设施,以及专业化的设备。
有些冰雪运动花费较高,一些家庭难以承受。此外,有的家长刚开始愿意支持孩子参与冰雪运动,但可持续性不强。这是因为我国的冰雪运动职业联赛体系不健全,导致孩子们继续从事冰雪运动对未来职业没有太大帮助,花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冰雪运动会影响学业。
(摘编自潘兴彪《三亿人上冰雪难在哪?》)
材料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索契冬奥会时曾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在两三亿人中带动更多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冰雪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主动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2017~2018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合 3300亿元。预计到2021~2022 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在“运动+旅游”的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冰雪“冷资源”正在转变为旅游“热资源”。
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国家,其经济基础才能够支撑冰雪运动的发展。其实,中国早在2015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中国专业冰雪运动的历史虽不及一些发达国家,但东北一些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冰嬉”文化基因。如今,越来越多包括花样滑冰、单板滑雷等冰雪项目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冰雪运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022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开启新的圆梦旅程。
(摘编自王法治《“三亿人上冰雪”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做出“三亿人上冰雪”的庄严承诺,这体现了让民众从中受益比在竞技层面获得荣誉更重要的理念。
B.近十年以来,我国滑雪场数量和滑雪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只是在近五年才发展起来。
C.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传统冰雪运动省份,我们都有足够的冰雪运动场地,只是场所太远,场地建设亟待完善。
展开余下试题
D.无论是传统冰雪运动省份还是其他省份,时间因素都是制约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虽然有1. 5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但还存在民众滑雪竞技水平不高以及滑雪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
B.我国很多人有从事或者消费冰雪运动的经济实力,冰雪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主动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C.有些家长开始支持后来却不愿意孩子继续从事冰雪运动,这主要是他们看不到孩子在冰雪运动上能够拥有美好的前途。
D.我国冰雪旅游收人2017~2018年约合3300亿元,到2021 ~2022年将达到6800亿元,冰雪旅游将成为我国最热的旅游资源。
6.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当下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目标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故乡是棵老榆树
于艳丽
榆钱挂满枝头的日子又到了,老榆树虽然上百岁了,但榆钱还是孩子般的年轻,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
位于南城西门门的居民,最近脾气好得出奇,他们走路唱歌,做梦笑醒,即使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也只会嘿嘿的傻乐阵子再走开。 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子的,终于要搬进高楼大厦,还有不菲的补偿款,换作谁都会这样的。
在西门众人中,却有一个人对于拆迁的事满心不大乐意,那就是家门口有着一棵老榆树的六十有六的老于头。
不消几日就从拆办传出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老于头成了拆迁的钉子户。老于头的三间房子位于楼盘规划正中心,他不动,整个工程没法开工。别说开发商着急,那些等着住上楼的左右居,免不了要在背后叨咕老于头几句。
可不满意总堤解决不了问题的,开发商丁聪打听到,在西门,老于头只听张阿姨的话,所以丁聪提了大包小裹去求张阿姨。
张阿姨是个热心肠,丁聪的话没说完,张阿姨明白了丁聪的来意,她指着丁聪提来的东西说,这些你拿回去,别让老于头以为我是你收买的说客,拆迁是好事,大家都吩着呢,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我去打听打听,问他个子丑寅卯,然后给你回话。
丁聪坐在工程处的办公室里等了张阿姨一整天也没听到她的动静, 就有些沉不住气了。天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
日落的余晖将金色的光线涂抹到南城西门这一片低矮的平房上,老于头家门前的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光的榆钱,像传说中的摇钱树,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榆钱筛下点点光斑落在他的脸上,明暗间仿佛他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
丁聪也学着老于头的子,在榆树下坐下来,风吹树动,有刷啦啦的声音填充两个人之间的寂静。
最后,还是丁聪按捺不住心头的焦躁,开口道,老爷子,您这三间土坯房换八十平方米的楼房 ,您觉得不划算?
当然划算!老于头的答案让丁聪稍稍松了口气。
那您老人家还有啥打算?丁聪心里恨恨的,却要露出一脸的谦卑。
你回去吧,老于头说,划算我也不同意。
老爷子,您知道我晚一天开工,要浪费多少钱吗?您就开个价,只要我能承受,肯定答应您。
老子头把掉在身边的几叶榆钱捏在手里,放到眼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慢条斯理地说,回去吧,你再让我想想。
丁聪看出来,今天的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他长叹一口气,起身告辞,把老于头扔给了门前那棵枝干虬结的老榆树。
丁聪前脚走,后脚张阿姨就过来了。还没答应?张阿姨试探着问。欠火候。老于头淡然道。唉?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张阿姨叹气道。
就想留个念想,给自己,也给后代。老于头话里带了几分伤感。
丁聪再来找老于头,是带着现金来的,他知道像老于头这把年纪的人,真金白银没见过几回,他进了老于头的屋子,把拎来的五万块钱往茶几上一摊,说,老爷子,除了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我再补偿给您五万块钱,这样您已经很划算了,您就签了吧。
老于头瞥了一眼丁聪摊开的钱,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仍旧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要钱。
那你要什么?丁聪忍不住将声音提高八度。
我不要钱,房子也不要八十平方米,我老了,无儿无女,一日三餐,一张床,用不了几平方米的地方。
丁聪不知道老于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耐着性子等他说完。
我就有一个条件。
您说!
老于头转脸看向窗户,窗户开着,抬眼就能看到]外那棵老榆树,刷啦啦,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
只要你答应盖楼的时候,留下那棵老榆树,我立刻签了协议,还有,房子给我四五十平方米就行,够我这把老骨头养老就中。
丁聪的思维卡住了几秒钟,他机械地反问道,您要留下老榆树,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
是的。老于头坚定地回道。
为啥? 丁聪完全过神来了。
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吧,老于头不无哀伤地道,门前这棵榆树有百十年的岁数了,西拆迁了,这个村子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那些远走他乡的孩子,要是回来看看故乡,该怎么办呢?什么都不在了,那滋味不好受啊!给他们留棵树吧,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等于回家了,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这就是南城的西门,这就是故乡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张阿姨认为“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指从常人眼光看,人们都喜欢更美好的生活。
B.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走路唱歌,做梦笑醒”,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
C.本文以城市改造为背景,探讨了人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守住自己的根这一重大主题。
D.本文的主要人物取名颇有谐音对比的意味,老于头其实不愚,丁聪其实也不绝项聪明。
8.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对老榆树进行了描绘,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老于头不一开始就提出条件,而是卖关子,到最后才提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给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嵩之孙,新昌公主之子。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数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词人儒士不与之游以主荫,初为宫门郎,累至太子仆。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竑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后累至尚书郎。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又请别对,奏云:“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惛渎皇猷,以致今日。今虽危急,伏愿陛下深革睿思,微臣敢当此任。若令臣依阿偷免,臣不敢旷职。”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三年,坐郜国公主亲累,检校左庶子,于饶州安置。四年,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复门望高华,志砺名节,与流俗不甚通狎。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性孝友,居家甚睦,为族子所累,晏然屏退,口未尝言。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旧唐书•萧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B.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C.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D.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B.仆,文中是萧复的自称。古人自称时还会用“某”“愚”及成年后取的“字”。
C.吏部尚书,吏部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朝廷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
D.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地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复赈济家小,拒绝利诱。萧复因家境贫困,准备出售昭应别墅接济家小,当时宰相王缙派遣弟弟以获高官为诱饵让萧复奉送昭应别墅,萧复拒绝宰相的诱惑。
B.萧复关爱民众,遭到弹劾。萧复任同州刺史时,州中发生饥荒,萧复劝说京畿观察使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来赈贷贫困,受到有关部门的弹劾而降了官阶。
C.萧复积极进言,刚直不阿。萧复向臭上进言,认为宦官恩宠过重,不可以参掌军事机密及政事的大权;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萧复当廷厉声斥责。
D.萧复累受牵连,口无怨言。萧复因与郜国公主结亲受牵连面获罪,被安置到饶州任职,最终死在饶州:萧复还曾受族子连累而退位,但他从不曾口出怨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日:“苟利于人,敢惮薄罚。”((5分)
(2)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请余赋诗(节选)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下鞲,驾驭老鹰所用的臂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雪飞玉立”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白鹰的形象。
B. “不惜奇毛恣远游”写白鹰爱好于清秋时节肆意远游。
C.颔联说白鹰在野外邀游之际,千方百计躲避人们的抓捕。
D.尾联进一步借大鹏、狡兔来衬托白鹰高超的本领。
15.请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写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而在诗人看来则是“”。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面对别人的赞扬仍能保持理智,认为他的妻子赞扬他是因为“ _”, 而客人赞扬他则是因为“”。
(3)《荀子•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的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是把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刻画得,至今还。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娃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 他们称这个为“骨气”。( )。 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穷苦潦倒 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偏偏
B.穷苦潦倒力透纸背惟妙惟肖偏偏
C.一穷二白 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恰恰
D.一穷二白力透纸背栩栩如生恰恰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批中国历史上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B.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D.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 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D.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 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8 分)
A.“骨气”同“面子”一样,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
B.“面子”同“骨气”一样,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C.同“面子”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D.同“骨气”一样,“面子”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们总是直观地认为手机像素越高,拍照效果越好。 ① ?从成像原理来看,像素值的大小对生成的图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当手机的图像传感器面积一定的时候,像素值越高,单位像素感光面积就越小,而单位像素面积直接影响到图像传感器进光量。单位像素面积越小, ② ,拍摄出的照片就会变得灰暗模翔;像素值越低, ③ ,感光性能更好,因此在成像的高感光画质以及画面层次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图片整体效果的优劣不仅仅决定于像素值,还与手机镜头模组、软件优化等有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5分)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石芜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胡欣的备课本在网络走红。她的备课本中图文并茂,用心用情,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翻开这本“网红”备课本,字迹工整,上面各种生动形象的图案跃然纸上,小动物、水果、植物、人物卡通等图画都是胡欣数学课堂上的主角。胡欣告诉记者,这都是依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喜好而设计的。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2)针对上述新闻事件,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要求: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超过9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新冠疫情在我国爆发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救援物资,还在物资上贴上了纸条“山川异城,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激励;在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全球疫情爆发,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已经向许多邻邦友国派出了医疗
上一篇:
2020年江苏卷冲刺6月高考真题全方位解读及预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五校(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嘉兴一中、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渝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