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58  2020-06-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
北京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统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统练试题
(本套试卷共计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 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 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 “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 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箍棒的“箍”
B. 定海神针的“定”
C. 金箍棒 演变
D. 金箍棒的原型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 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 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 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 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 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 “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
A. 坐不住 B. 空欢喜
C. 没得耍了 D. 坐立不安
7.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 “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 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 “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 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B 2. 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写极为相像:大小形制(或“长度、粗细、形状”)一致,都有箍,褐黑色、质地坚密似铁的铁力木与乌铁的颜色质地很相似。 3. D 4. B 5. A 6. C 7. B
8. 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
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B项,“测量其长度”与原文“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不符。故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联系文中的对金箍棒的描写“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和宋代出土的椗子的描写:“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些信息,进行比较概括,即可得出它们在形制大小、都有铁箍、铁箍作用等方面有一致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本题结合“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等信息,可以确定答案为D项。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题详解】
A项,“全都”有误,过于绝对;C项,“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有误,强拉因果;D.“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有误,文中无据。故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题详解】
B项,“丧”读“sànɡ”,意为失去;C项,“辟邪”的“辟”读“bì”,意为排除,“辟谣”的“辟”读“pì”,意为驳斥;D项,形容做事得心应手,非贬义。故选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该词语的语境中“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等信息即可确定答案为C项。故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题详解】
A项,“武器”有误,应为“金箍棒”;C项,“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与文意不符;D项,“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情感不同。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其观点,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分析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9.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繇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 然自此吏益慢法 慢:傲慢
C. 孰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 曰益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 以待未然之功乎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说虽博而未尝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不失其旧 则或咎其欲出者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 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 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 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13. 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①__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②__的特点。
14. 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
【答案】9.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10. B 11. C 12. C
13. (1). ①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2). ②目光如炬、高瞻远瞩
14. 官吏执法不力,得过且过;官吏因循守旧,好逸恶劳;请湖造田者能言善辩,辞令动人;兴修水利耗费资财,兴师动众,没有官员愿意承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问”为动词,作谓语,主语承前省,其前断句;“废兴”为名词,作“问”的宾语,“于人”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问”,故“于人”后断句;“者”表停顿,其后断句;“及到官”为时间状语,其后断句;“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其前断句;“参核之而图成”与“熟究之而书具”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具”后断句;“故”表示总结,其前断句;“庶”为动词,主语承前省,其前断句。
句子断句为: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句子翻译为:我最初蒙恩做越州通判,向人们问起鉴湖的废兴情况,没有能说出利害实情的人.等到上任,然后向两县查问鉴湖的地图,向州与河渠司查问有关鉴湖的书,直到再实地考核而绘成图,悉心研究而编成一书,然后鉴湖利害的实际情况便明确了,所以作这篇序加以论述,希望让为鉴湖谋划的人有考核的依据。


展开余下试题【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慢:傲慢”错误,“慢”,不是傲慢,它后面加宾语“法”,活用为动词,怠慢的意思。译为:然而从这以后官吏越来越怠慢法令。B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A项,前一个为助词,所字结构;后一个也是助词,表被动;
B项,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是介词,凭借;
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项,前一个代词,它的;后一个代词,那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C项,“法令不行”,翻译为“法令不够完善” 错误,在这里,行是“执行”的意思。
句子翻译为:有法令不执行,而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先把握原意,文章批判了 “湖不必复”“湖不必浚”的人,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可用成语:目光如豆、鼠目寸光;而作者看问题看得比较远,可用成语:目光如炬、高瞻远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的意思是“造田的人之所以一天天增多,鉴湖之所以一天天淤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啊”,“是”就是指“原因”,这些“原因”应该在前文。根据前文“其故何哉”可知,相关内容是从这里往后。故根据相关内容可概括出答案:官吏执法不力,得过且过;官吏因循守旧,好逸恶劳;请湖造田者能言善辩,辞令动人;兴修水利耗费资财,兴师动众,没有官员愿意承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鉴湖,又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是会稽太守马臻开凿的。距今已有九百七十五年了。鉴湖方圆三百五十八里,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鉴湖能灌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的农田九千顷。从汉以来近一千年,鉴湖带来的好处没有间断过。宋朝建立后,开始有百姓私自围湖造田。在这时候,三司和转运司还发下文书严厉地责成州县,让他们将田地恢复为湖泊。然而从这以后官吏越来越怠慢法令,而违法的百姓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治平年间,私自围湖造田的共有八千多户,造田七百余顷,而鉴湖淤废得也快完了。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从那以后,人们争相献计献策,建议可以说是够广博了。朝廷也不是没有采纳而写进法令,所以罚金有从三百贯到一千贯,又到五万贯;判刑有从打一百杖直到服劳役二年,条文也可说是够严格了。然而占湖造田的并没有停止,而是愈来愈多,湖没有加以疏凿,而是愈来愈淤废,其原因是什么呢?有法令不执行,而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现在天下安于累世承平的局面,在位的人对兴办事业很慎重,而喜欢遵循旧法。而请求以湖造田的人,他们的言语气势又往往足以打动人。至于说兴修水利,又是耗费资财、兴师动众的事,从古以来就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的官吏,谁又愿意接受那难以承担的怨恨,招来很容易临头的责骂,而去指望那未必能实现的功劳呢?所以建议虽多而并没有实行,法令虽严而并没有执行,造田的人之所以一天天增多,鉴湖之所以一天天淤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啊。
现在那些认为鉴湖不必再恢复的人,理由是围湖所造之田的收入已经很多了,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目前湖还没有完全荒废,湖下的田已出现干旱,这是眼下的危害,也是大家所目睹的;假如让湖完全淤废,那么占湖开的田也就要发生干旱,这是将来的危害,是大家还没有看到的。所以说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懂得利害的人。那些认为湖不必疏凿的人,说是加堤蓄水就行,这是一些诡辩家在为喜欢听偷懒应付的人说话。以地势考察,蓄水使水位增高,必然要毁坏城市,这是建议的人已经说到了的。又以地势考察,疏凿湖底使它加深,然后才不失去它原有的规模;不失原有的规模,然后才不失去它相应的作用,这是建议的人所没有说到的。所以说,这是一些诡辩家在为喜欢听偷懒应付的人说话,他们也不是真正懂得利害的人。
我最初蒙恩做越州通判,向人们问起鉴湖的废兴情况,没有能说出利害实情的人。等到上任,然后向两县查问鉴湖的地图,向州与河渠司查问有关鉴湖的书,直到再实地考核而绘成图,悉心研究而编成一书,然后鉴湖利害的实际情况便明确了,所以作这篇序加以论述,希望让为鉴湖谋划的人有考核的依据。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 “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 “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 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16. “鸷鸟立寒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 《离骚》)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归园田居》)
C.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 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 情感的异同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201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