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82  2020-06-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十五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8.11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浏览完整试题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 击鼓出征 B. 击筑悲歌 C. 鸣锣开道 D. 打更报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 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 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 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于中国本土 B. 优于西方长笛
C. 曾经没有膜孔 D. 音色清脆亮丽
5.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 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 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 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 乐器的种类配置 B. 乐器的使用场合
C. 乐器的摆放顺序 D. 乐器的演奏技巧
7. 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 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 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 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 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A 6. D 7. A
8. 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可知,乐器各有不同的作用。而B项“击筑悲歌”显然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故属于生活演奏,而不是“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可知,原文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乐器的发展,C项说乐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语意颠倒。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可知,“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的是唐代的竹笛,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是战国时期的,故D项推断不成立。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可知,文中表达的是竹笛与西方长笛各有特点,没有表述“优于西方长笛”之意,故B项“优于西方长笛”是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知,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现笛声的普遍性,以及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普遍性。显然“清冷江边”最需要笛声传情抒怀,而明楼览胜次之,普通夜晚人家最次之。越是不那么需要的地方却响着笛声,越能体现笛声的普遍性。据此分析,A项语序最合适。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分析物品对应的特点和属性,看与文中所说的“尊礼”有无关系,综合比较,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可知,A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A。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可知,B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B。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可知,C项“乐器的摆放顺序” 能体现“尊礼”, 故排除C。
D项“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尊礼”的关系,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提及此内容,故D项与“尊礼”无关。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用法和汉字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将词语代入语境,看词语能能否替换等,还要注意词语本身的音和义、笔顺笔画等汉字知识。最后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B项,“第五笔是‘乀(捺)’”错误,“祭”字第五笔是“㇇(横撇)”。
C项,“‘违’字读音为‘wěi’”错误,应读“wéi”。
D项,“读音与意义都不同”错误,“磬”和“罄”的读音都是“qìng”。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能体现二者“联系”的信息,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文中介绍了不同时期乐器的种类、演变、与人们“文化生活”的联系等。考生要准确回答问题,需要审准题干中的对象,且紧扣原文语句,分析概括。如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可概括出要点①;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可概括出要点②;
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概括出要点③;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等,可概括出要点④。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以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9.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 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垦/落笔争为人所传
C. 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 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B. 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C. 乃以事中君 中:中伤
D. 大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1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对意思表达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 犹可伸于地下 B. 以文章有名
C. 已而锁其厅去 D. 所会客皆一时贤俊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展开余下试题C. 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 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 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 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 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1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②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15. 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 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9. D 10. A 11. B 12. C 13. B
14. ①我替他收集编辑他的文章并为文集作序,来彰显他的大节。
②应该由我详细叙述他获罪而死的过程,使后代的人了解其中的原因。
15. ①丈夫死后,勤俭持家(或“甘守贫困”)。②奔走呼告,为丈夫伸冤。③收集丈夫遗作,结集刊印。④操持丈夫的丧葬事务,通过父亲和儿子向作者求墓志铭。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时而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愤闷之情,到情绪激昂时,往往(写出)惊世绝俗(之作)。(他)还喜欢写草书,所写作品都值得爱重。所以即使是他的短诗和醉后的墨迹,(也都)被人争相传阅。
考生要把握动词和人物、事理关系。“发其愤闷”是动宾结构,“于歌诗”是“发(抒发)”的状语,表示抒发情感的方式,故“发其愤闷于歌诗”应断在一句内,故排除AB;
“喜(喜欢)”的对象是“草书”,故“草书”之间不能断句,故排除C。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A项,“诮:讥讽”错误,依据“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从而讽喻督促当朝官员们应当乐于为国家培养贤德之才。据此可知“诮”意为:讽喻。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解答此题,考生要在积累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最后综合比较,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最佳选项。
依据第二段“以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因为文章(而)有了名气,官至礼部侍郎。可知,句间关系是因果关系。如果B项删掉“以”,原文的因果关系便不存在了,变成并列关系。故B项删掉“以”,影响最大。其余三个选项中,去掉对应的虚词,语意皆不变。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C项,“《论语》”错误,“《论语》”应改 “《春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情节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B项,“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错误,依据第三段“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皇帝振作,重用三四位大臣,想彻底革除各种弊端,来缓解老百姓(的负担)。在这个时候,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施行很多改革措施,却(遭到)小人阻挠。据此可知“三四位大臣”不包括苏舜钦。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予:我;集次:收集编辑;序之:为文集作序;著:彰显。
②宜:应该;以:用来;死之详:倒装句,详细叙述他死的过程;有以:有……的(原因)。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注意题干所指的内容区间和人物对象,然后在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人物事迹,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第一段中,杜氏的“贤”主要体现在“自君之丧,布衣蔬食”“敛其平生文章”“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这几件事上,考生分析句意,容易概括出杜氏的“贤”表现在:勤俭持家、奔走伸冤、收集丈夫遗作、操持丧葬及墓志铭这四件事情上。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已故的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从苏君去世,(她就)穿布衣吃粗粮。(这样)过了几年,携带着苏君的孤子,收集他平生的文章,奔波到南京,向她的父亲哭诉说:“我丈夫活着时受屈,还可以在死后伸张。”她的父亲太子太师把(这些)告诉我,我替他收集编辑他的文章并为文集作序,来彰显苏君的大节,(表明)他受屈的遭遇,从而督促当朝官员们应当乐于为国家培养贤德之才,并且为苏君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他的妻子卜问(之后)在嘉祐元年十月某日,将苏君埋葬在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之后,她)又向她的父亲哭诉说:“我丈夫在人间受屈,还可以在地下伸张。”于是(她父亲)杜公和苏君的儿子苏泌,都写信来,(向我)求(一篇)墓志铭来安葬(苏君)。
苏君名舜钦,字子美。苏君的祖父名叫易简,因为文章(而)有了名气,官至礼部侍郎。(苏君的)父亲叫耆,官至工部郎中。苏君少年时凭借父亲的恩荫补任太庙斋郎,调任荥阳县尉。(但这并)不是(苏君)喜欢的(职位),不久(就)封门离职了。(后来苏君)考中进士,做了蒙城知县。(父亲去世后)为父守孝,期满(后),调任大理评事。
苏君长得奇特不凡,性格豪爽有大志。少年时喜好古文,擅长写文章。(做官)所到之处都有好的政举。在京城做官,职位虽低,多次上奏折谈论朝廷大事,敢说别人难说的话。范文正公举荐苏君,(皇上)召试,得到集贤校理的职位。自从元昊反叛,(朝廷)出兵无功而返,天下由于长期安定而懈怠,特别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