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 “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D. 只要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指出“和合”理念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与“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 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 “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D. 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前漏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了原意。 C项,“‘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错误,原文是“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D 项,“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故选 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对比论证”分析有误。文章第⑤自然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运用了类比论证。 故选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D项,“……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错误,原文“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 案”,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展开余下试题为了防疫需要,很多地区采取了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某些地区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 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 A. 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通过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 B.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主动辟谣。 C.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D. 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不再盲目指责。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B. 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无法控制疫情、对抗疫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三千年时间里,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6. 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 【答案】4. C 5. D 6. 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分析选项内容。 C项,答非所问,制定完善一些相关 制度,应该是政府的事情,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做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分析,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 结合“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分析,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 结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分析,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