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 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 ,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 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 )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体味 偏废 相反相成 B. 体会 偏颇 相反相成 C. 体味 偏颇 相辅相成 D. 体会 偏废 相辅相成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既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B. 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C. 阅读不但是对作品的再现,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D. 阅读不是对作品的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体会:体验、领会,强调感悟。体味:体察认识,强调细细品味的过程。该句强调阅读后的感悟,所以选择“体会”。 ②偏废: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偏颇:偏向某一方,但是不能作动词使用,所以错误。 ③相反相成:互相矛盾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结合“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选用“相辅相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横线后面句子“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分析,明确“并非……而是”的逻辑关系,根据后文“参与进来”,明确“并非简单再现”符合文意。分析选项内容,B项正确。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 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 B. “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 C.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D.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B项,“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错误。归有光是“唐宋派”。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城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 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已,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2日版)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思考人类未来,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主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B.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的发展共同体。 C.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更加平等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受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你我一体,荣辱与共。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心,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它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历史渊源,并由此指向了它的历史意义。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担当。 D.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例证明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 贡献。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提出的。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摒弃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实现义利共赢。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深入思考了事关人类命运 宏大课题。 D. 世界各国只要坚持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船就能破浪前行。 【答案】4. B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的发展”错,应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历史意义”错,应为“现实意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只要……就”错,应为“只有……才”。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渊明传 袁宗道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羸,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冲暑拜起之劳人也 冲:顶着 B. 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簿书:簿册文书 C. 以餍馋吻者等耳 等:等同 D. 识与才可推也 推:称誉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高卧窗前,身则逸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亟命种秫,以求一醉 宁许以负秦曲 D. 殊为过当 若属皆且为所虏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B.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C.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D.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祭酒,古代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国子监的主管官。 B. 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C. 子瞻,是苏辙的字,他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解印,即解下印绶。印,借指官爵。 1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腹享受,四体安逸 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 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 C. 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 D. 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13. 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7. B 8. C 9. A 10. C 11. B 12. (1)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 (2)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 来比拟陶渊明呢! 13. 萧、魏诸公理解的原因是:①厌恶喧嚣、浮华,躲避世俗环境;②淡泊名利,甘于平静的生活。作者理解的原因是:①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②选择放弃爽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簿书”,名词作动词,处理文书。句意:散漫懒惰的性格,难以胜任官场批改文书等事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的人;判断句中停顿。 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C项,目的连词,来。 D项,是,表判断;介词,被。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受”是接受的意思,宾语为“此不近人情之誉”,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自古”修饰“高士”,“高士”作为后面“超人万倍”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超人”前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为什么呢?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是苏辙的字”错误。子瞻是苏轼的字。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