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78  2020-06-3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8]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包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②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城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③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④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城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类文化要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B. 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C. 传统的乡贤文化观念往往会受到家世出身、籍贯居所的限制,而“新乡贤”则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 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引用论述,强调了新乡贤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B. 作者在第二段用对比方法阐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凸显其时代特征。
C. 作者在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安全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
D. 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又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了其作用和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只能凭借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的作用。
B. 传统乡贤文化虽然有强烈的等级和依附色彩,但这些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并不冲突。
C. 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之间出现了裂痕,新乡贤大部分出身于乡村,可以弥合这种裂痕。
D. 新乡贤文化在推进社会主又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新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错误,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不是新乡贤文化。
C项,新乡贤的概念定义错误,原文是说“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D项,“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错误,除了能力和威望外,“以德为先、敢于担当”的品德要求是新乡贤的必备要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举例论证”错误,“助推器”“桥梁”“安全阀”是比喻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只能凭借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的作用” 判断绝对化,原文是“往往”而非“只能”。
B项,“传统乡贤文化……这些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并不冲突”不符合文意,原文“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说的是新乡贤观念,不是传统乡贤文化。
C项,“可以”一词使用太过绝对。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裂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第三段在论及新乡贤在这方面的作用时用语非常谨慎,如“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等。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学习过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据统计,目前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超过了1.5 亿人。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预计会突破3000 亿元的关口。知乎 Live、分答、得到、喜马拉雅、微博问答、微课等线上知识分享平台,风靡一时。
在线教育掀起的变革使得教育变得愈发开放、多元。教育理念的变化带来的不只是知识付费等商业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推陈出新,随之而来的,还有授课者和接收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思维形态与生活状态的改变。
(节选自《工人日报》)
材料二:
在线教育市场尚未饱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急剧升高,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涵盖的教育阶段从胎教幼教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技术训练等各个门类。根据艾瑞数据,2019 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2351 亿元,2020 年截至目前已达到 2727 亿元,增长率已达16%。基于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用户市场庞大,以及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在线教育市场远未饱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改编自《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材料三:
在线教育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细分市场是在线知识付费教育市场。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深化和消费意识的觉醒,以“轻知识”为产品的教育付费模式相继出现,出现了喜马拉雅、千聊、荔枝微课这些知识付费平台。
在线教育风口之下亟须解决发展“痛点”。一方面,资本入局带来行业发展红利,但另一方面,教育要下“慢功夫”,未来在线教育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上,获得融资其实只是在线教育平台的起点,但以仅有资本很难长久生存,同时教育行业发展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展开余下试题德勤中国的报告显示,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机构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将更加复杂,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对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市场和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才发展问题和运营效率与风险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起来。
(节选自《金融时报》)
材料四:
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教育公司都会提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否会让在线教育再次提速?
王强认为,看更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效率上会带来一场革命,老师将变为一个知识整合者,而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将帮助学生从互联网纷繁复杂的文字、图片、音频、虚拟等信息中筛逸出优质内容。
许达来则担心人工智能一词被滥用,目前他很少看到人工智能真正在教育行业进行应用,喊出来的是否真的是人工智能也存在疑问,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很多数据。
(节选自《中国企业家》)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几乎涵盖教育的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等各个门类。
B. 根据艾瑞数据统计,截至目前,2020年在线教育 市场规模已超过2019年,增长率已达到了16%,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在线教育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C. 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575亿元到2019年的2351亿元,整体逐年攀升,一年比一年扩大。
D. 从2013年开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增长率每年保持在20%左右,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30%;增长率整体表现均衡向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促使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线上学习逐渐成为常态,线上分享知识日渐风靡。
B. 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深化和消费意识的觉醒,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上相继出现了以“轻知识”为产品的教育付费模式。
C. 在线教育急需解决的“痛点”是教育行业的“慢”功夫决定了急功近利的方式无法为市场带来行业发展红利。
D. 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带来教学革命,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人工智能有可能被滥用,这一技术也将不太可能被真正应用到教育行业。
6. “在线教育掀起的变革使得教育变得愈发开放、多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你在线上学习的切身机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
【答案】4. D 5. B
6. 材料中可以提取的观点:①学习过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成为一种常态;②知识付费等商业模式和学习方式推陈出新;③授课者和接收者的思维形态和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④在线教育可以涵盖各个教育阶段和各个教育门类;⑤人工智能将促进教学方式和效率的革命,老师变为知识的整合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增长率整体表现均衡向上”错误,增长率整体表现有波动,高低不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因果关系颠倒。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线上教育得到发展。
C项,以偏概全。“痛点”是市场与教育行业“慢”特性之间的一对矛盾关系。
D项,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人工智能”一词被滥用且跟数据支持没有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要求概括“教育变得愈发开放、多元”的表现,关键信息有:“学习过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理念的变化带来的不只是知识付费等商业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推陈出新,随之而来的,还有授课者和接收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思维形态与生活状态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急剧升高,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涵盖的教育阶段从胎教幼教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技术训练等各个门类”“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效率上会带来一场革命,老师将变为一个知识整合者,而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将帮助学生从互联网纷繁复杂的文字、图片、音频、虚拟等信息中筛逸出优质内容”。结合这些表现,并结合追究在线上学习的切身机会,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劝菜
王了一
①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得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
②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③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其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④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渐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什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要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展开余下试题⑤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多少有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法国的一句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任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做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劝了又劝,我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现在回想,觉得当时未免少年气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样的情形,一时急起来,也难保不用同样方法来对付呢!
⑥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泡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样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菜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7. 下面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菜在中国司空见惯,作者从合作礼让、经济原则、和气团结等诸多方面探究这一举动的深层意义,认为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不应轻易否定。
B. 中国人聚餐讲究食中有让,从消极之让到积极之让,再发展到为了显示自己更高尚的让德而在饭桌上一争高下,使得劝菜成为了“乡饮酒礼”中的重要内容。
C. 与孟子所说的“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相比,作者更加认可法国诊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是因为个人喜好并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
D. 第六段里作者说“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是因为津液丰富的主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的菜令人无法下咽。
8. 本文语言明白晓畅,但却使用了多种手法而产生了幽默、深刻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近日,国内多地号召市民聚餐实行分餐制,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实行分餐制的合理性。
【答案】7. A 8. (1)漫画式的描写:第一段中“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用三尺长的筷子互相夹菜,第四段中因为夹菜而吃不到白饭的描写,第六段中筷子“在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等等描写放大了生活细节,突出了劝菜给他人造成的尴尬与难堪。
(2)夸张:“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有杀身以成仁”等将生活琐事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幽默而深刻。
(3)反语:作者多次说到劝菜是一种美德、优点,中国人为此应该“踌躇满志”等与劝菜给他人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难堪构成反差,讽刺了这种风俗。
(4)比喻:一块好菜“周游列国”“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生动形象地讽刺了劝菜场面的滑稽可笑。
(5)对比:第六段“同样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等讽刺了劝菜的愚蠢可笑。
(6)自嘲:“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表达出劝菜风俗给他人造成的无奈。
9. (1)经济实惠,避免因劝菜导致的食物浪费
(2)节省了在餐桌上因互相谦让、劝菜而消耗的精力和时间
(3)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真诚交流与合作
(4)符合卫生要求,避免传播疾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认为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不应轻易否定”理解错误,作者笔下的“美德”是反语。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先要指出指定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再从适当的角度,对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进行赏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讽刺、批判了劝菜、夹菜这种中国传统陋习。题干指出“产生了幽默、深刻的艺术效果”,据此,考生要结合产生幽默效果的常见手法来分析,从原文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比、反语等,如“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劝菜固然是美德”“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同样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菜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这些手法的使用,形象生动之外,幽默又耐人寻味,起到讽刺批判的作用。另外一类的描写手法,如“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夫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失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泡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这些场景描写像极了一幅幅漫画,夸张的表现了夹菜、劝菜之风气的丑陋与恶劣,增强了讽刺批判的效果。
【9题详解】
本题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自治”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