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 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 《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 《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 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 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 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 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 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 《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 《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错误。结合“‘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都在”扩大范围。
C项,“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结合“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选项强加因果。
D项,“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原文为“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