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9  2020-07-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2020.6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医学上,人们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人类遭受传染病的折磨由来已久,只是在早期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聚集,而它的传播需要一定人口密度,因此在当时,传染病风险并不大。随着农业革命的出现,狩猎、采集者群体向农耕社会进化。农业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生活、居住更为紧密,同时农业生产和食物的获取方式使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密度增大,这导致致病微生物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早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促使人类不断反思和改进。发生于中世纪晚期的“黑死病”(鼠疫),肆虐欧洲,蔓延亚洲、北非,从1347年开始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截至1350年,这场瘟疫造成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随着“黑死病”的暴发,欧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针对街道清洁和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意大利,为了防止接触传播,消灭空气中的恶臭,政府实施了限制来自疫区的服装进口和销售的政策;出台了遏制集会和规定埋葬地点的法案;在城墙外建起一种固定的木头小屋,来接收那些传染病患者,将他们与其他的人群隔离开来;规定外来船只进入到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这些隔离和检疫的手段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获取的最早的经验。
20世纪下半叶以后,另外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艾滋病。这种由HIV病毒造成的人类免疫功能缺陷,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21世纪以来,人们面对的传染病有无数种,新型和新发现的有埃博拉出血热、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有的疾病既有死灰复燃的,也有以新形式出现的,如莱姆病、登革热、猫抓病、军团病、结核病,当然还得加上年年变异、年年出现的流感等。
(取材于张田勘等人相关文章)
材料二
关于人和疾病的关系,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初,人们把疾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瘴气、星象等,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也有一些通过经验观察得到的猜想,比如瘴气理论认为沼泽地区的空气中存在许多微小动物,吸入人体后引起疾病;星象学认为黑死病是1345年3月24日土星、木星、火星会合的结果。人类面对疾病威胁的时候,最恐惧的是未知。一旦有了某种解释,即使不合理、不科学,人们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应对。
人类真正对传染病有所认识,是到19世纪的下半叶。这时,人们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是来自于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也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蠕虫等,其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体液、食品、水等传播途径,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原因,除了病原体有致病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还要看个体的免疫功能。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即所谓的疫苗接种来预防,如接种牛痘、狂犬疫苗等。


浏览完整试题人类在与传染病的不懈斗争中,步步为营,效果显著,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有些传染病如天花、炭疽、黑热病、灰髓炎等或消灭或接近消灭。
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这一天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分界线,它标志着此前主要由生物致病菌(病原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当时,就有一些专家提出,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实际上已经转变,此后的主要疾病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大学和医学院关闭了传染病学系,认为传染病问题已彻底解决;相关机构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和投入也在减少,很多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处于停滞状态。
(取材于魏婉笛等人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我们不能低估传染病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产生抗药性的能力。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攻击,它不会因为医学模式稍有改变就放弃对人类的虎视眈眈。而且,从生物的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大型动物外,人类是当仁不让的宿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200万人中,三分之一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
在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卫生水平提高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因素导致病原微生物兴风作浪。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虫媒地区分布,缩短病原体的繁殖时间,使虫媒传染病频发。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热带雨林正在被毁,迫使携带疾病的动物进入人类居住的地区,使致命性的神秘微生物在大范围内感染人类、危及人类生存有了切实的可能。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出现变异,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转化为致病毒株,弱毒株转化为强毒株,或者使其转化为新病原微生物,从而引发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流行。另外,吸毒、滥用抗生素等不良行为,也会增加传染病发生以及传播的危险性。
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不仅对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使传染病风险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已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及时发出了“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的预警。
病原微生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危害,全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取材于黄亮等人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导致中世纪“黑死病”肆虐欧亚非的可能原因,推测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卫生状况较差 B.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C. 与疫区的贸易频繁 D. 隔离和检疫场所少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黑死病是土星、木星、火星会合导致 结果。
B. 病毒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 天花被消灭标志着危害人类健康的模式改变。
D.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前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
B. 只要自身免疫力高,就不会被病菌感染而患病。
C. 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
D. 对传染病的轻视使得疫苗研发处于停滞的状态。
4.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发生及传播因素的一项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森林生态毁坏。
C. 病原微生物变异。 D. 政治经济交往。
5. 根据三则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防控传染病。
【答案】1. D 2. A 3. B 4. D
5. ①讲究公共卫生(从街道清洁、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清洁、食品安全、干净水等传播途径方面的防控);②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接种疫苗);③保护生态环境(不滥砍滥伐);④重视传染病(科研上积极进行药物和疫苗研发);⑤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毒、不滥用抗生素);⑥全球防御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推测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推测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隔离和检疫场所少”错误,材料一“在城墙外建起一种固定 木头小屋,来接收那些传染病患者,将他们与其他的人群隔离开来;规定外来船只进入到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可知隔离时间长,也设置专门的地方用来隔离。所以“隔离和检疫场所少”推断不当。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黑死病是土星、木星、火星会合导致的结果”错误,材料二“星象学认为黑死病是1345年3月24日土星、木星、火星会合的结果”,可知星象学的观点有时间限制“1345年3月24日”。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项,“只要自身免疫力高,就不会被病菌感染而患病”错误,材料二“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还要看个体的免疫功能”,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政治经济交往”不属于传染病发生及传播因素,无中生有。倒数第三段提到“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虫媒地区分布……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出现变异”,可知确实不包括“政治经济交往”。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针对街道清洁和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可知要讲究公共卫生(从街道清洁、污水和垃圾处理、空气清洁、食品安全、干净水等传播途径方面的防控);“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即所谓的疫苗接种来预防,如接种牛痘、狂犬疫苗等”,可知要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接种疫苗);“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热带雨林正在被毁,迫使携带疾病的动物进入人类居住的地区,使致命性的神秘微生物在大范围内感染人类、危及人类生存有了切实的可能”,可知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滥砍滥伐);“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出现变异,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转化为致病毒株,弱毒株转化为强毒株,或者使其转化为新病原微生物,从而引发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流行”,可知要重视传染病(科研上积极进行药物和疫苗研发);“吸毒、滥用抗生素等不良行为,也会增加传染病发生以及传播的危险性”,可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毒、不滥用抗生素);“病原微生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危害,全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可知需要全球防御。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取材于《传习录•黄修易录》)
注释:①先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为心累 累:牵累
②亦易觉克之而已 克:克制
③窃闻穷通有命 通:通达
④徒自苦耳 徒:只是
⑤今却不济 济:渡过
⑥处处是进德之资 资:资助
⑦顾田间禾曰 顾:照顾
⑧把此根戕贼蔽塞 戕:残害
A. ①⑥ B. ②④ C. ③⑧ D. ⑤⑦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无根之树 即克去之
B.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
C. 不知何以免此 何累之有
D. 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 人自累于得失耳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虽然树暂时新鲜,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
B. 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
C. 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D.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②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10.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A
9. ①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
②想摒除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
10. 为人处事是“致良知”,学习是“致良知”,科举应试时是“致良知”,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所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⑤济:渡过,此处错误。济:帮助。译为“而到现在这功夫却不能帮助了”。
⑦顾:照顾,此处错误。顾:看。译为“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之,的; 之,代词,它。
B项,以,介词依靠、凭借;以,因为。
C项,疑问代词,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D项,介词,引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于,被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A项,“精神不振”错,应该译为“枯萎而死”,整句话翻译成“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①知,感觉;强,勉强;是,对;之,代词,它。
②屏,摒除;“又制于亲”,被动句;“又被父母双亲管制”; 奈何,“怎么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提示性信息。
本段采用问答的形式来阐释“致良知”, 结合人的日常活动进行分析。“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阐释致良知的作用。“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可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可知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先生说:“我教导人获得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还是有根基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时间越长就会越觉得精通和明白。后世儒生们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求探讨,那还是没有根基的学问。当人壮年的时候,虽然暂时还能修饰表面,不让过失显现,到老年时就精力衰竭,最终应该支撑不住。例如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调理修养我的心,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实恳切,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被心牵累。就是有了牵累,也容易发觉并克制它罢了。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求速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自夸好胜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像这样一来,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就是一个纯然合乎天理的心。无论如何读书,也只是修养此心罢了,有什么牵累呢?”有人问:“先生虽然承蒙您启发,无奈我资质低下,的确很难除去科举功名的牵累。我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天资聪颖的人,恐怕对科举等事情会不屑一顾。不屑被声名利禄缠绕,心甘情愿为科举而读书,我只能独自苦恼罢了。想摒除科举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先生说:“把这类事情归罪于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这实际上只是没有志向。志向确立的时候,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读书作文,怎么能够牵累人呢?人还是被自己的那个计较得失的心给牵累了啊!”先生因而感叹地说:“这是良知的学问不清楚,不知道在这里耽搁了多少英雄好汉!”先生又说:“各位做功夫时,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学者没有直接进入圣人境界的道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而到现在这功夫却不能帮助了,我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损坏了。这可不是小的错误。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状况,站起来就走,不要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欺骗人。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凭别人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先生又说:“人如果踏实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如何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是推进品德修养的资助。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只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游览观光,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仅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范兆期在旁边说:“这只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先生说:“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是因为被私欲牵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罢了。”
(二)(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②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③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上面所选内容,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①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是“泛爱众”之“仁”。“仁”由“爱亲”扩大到真的“爱人”,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②孝悌的思想。“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乎唯,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君王的忠从。③忠恕的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对孔子精神的正确传承,这表明“恕”和“忠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就是宽恕和忠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以及文学名著阅读 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有些名句名篇要做到熟能成诵,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①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②所谓“出则事公卿”,即在外为政就得尽职守,这是“忠”的体现。“入则事父兄”说的是在家就得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昌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