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 (删改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因为是人学,所以有了人民性。文学具有反映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社会属性。 B. 《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 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 C. 《西游记》实际上通过孙悟空的情节来宣扬一种摆脱迷惑、找回本心的佛家精神境界。 D. 孙悟空是一位石猴幻化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是《西游记》流传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悟空的形象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独创,而是在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基础上再创造的。 B. 无论是《拾遗记》中“遍体皆如铁”的白猿,还是《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都有孙悟空的影子。 C. 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D. 吴承恩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文学立场,他描写的孙悟空形象反映了人民的心理状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里关于《西游记》的情节设计,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 B. 孙悟空许多英雄特征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向往的,并且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 C. 孙悟空西行路上历经磨难,百炼成钢,也从侧面说明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 D. 孙悟空性格中有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无因果关系,原文“文学首先是人学。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属于并列关系;选项B,“小说中的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把握“《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非所有人物;选项D,“主要原因”而非“所有原因”。根据原文,“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这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结合选项对文本的解读,仔细斟酌选项中是否与原文有出入或者漏洞。选项B,《拾遗记》《补江总白猿传》对应的形象写反了。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归纳要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把握: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 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鲸带来的改变 玛丽莲•凯瑞尔 我住在新泽西的伯顿城,镇上的人口不足4000,小镇的生活似乎总是一成不变。一个春天的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喝一杯咖啡,做早餐,和上班的丈夫吻别,清理桌子……我的生活已经由于机械而变得麻木。 接下来我要去镇上跑腿儿。我来到干洗店取衣服,柜台后面的男人接过小票时几乎看都没有看我一眼。然后我来到面包店。柜台里摆的还是那几种面包和蛋糕,我闭着眼睛都能把需要的东西选好。但这时我被队伍前面的一个女人吸引住了。 “它从水中跃起!你能相信吗?就在附近的德拉瓦尔河!”这个女人神情激动,手舞足蹈。她和那个上午我见到的所有人都不同。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单调的黑白影片中,她却是一个明亮生动的形象。伯顿城有什么事能让她如此激动呢?我不禁问道:“河里有什么东西?” 她转过头咧着嘴对我说:“一条白鲸!” “什么?”我盯着面包师,想从他脸上得到确认的回答。他摇着头笑了,“她说徳拉瓦尔河里有一条大白鲸,太疯狂了!”说完他冲我挤了挤眼睛。 “不信就走着瞧吧,所有人都会讨论它的!”女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走了出去。 回家后我就忘了这个插曲。晚饭后我收拾盘子,丈夫在看电视,“玛丽莲,快来!”他突然喊道,“你绝对不会相信的!”我跑进屋里,看到电视上一位记者正站在河边报道:“当地居民今天在德拉瓦尔河里看到一条白鲸,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在做梦,但这不是玩笑,这条白鲸是从北极游过来拜访我们的。”这时我才知道面包店里的女人所言不虚。记者还说它的名字叫“海利斯”。 第二天我来到河边,看到许多人围在那里兴奋地议论着。一位男子说:“我听说它来自格陵兰岛!”旁边的一位女士说:“没准是俄罗斯呢!我母亲看到它浮出水面,还喷出一道水柱!”“我想看白鲸,我想看白鲸!”她的孩子吵着说。“宝贝儿,谁不想亲眼见见啊?”是啊,不是每天都有白鲸游到这个小镇的。 第二天是星期六,通常托尼和我会一整天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可早饭后我提议道:“下午开车出去兜一圈儿怎么样?譬如去河边?”托尼脸上现出微笑:“你是想去看白鲸吧?” 我们到那儿时岸边已挤满了人。一个摄制组正在调试灯光,许多人拿着照相机,还有人举着望远镜。河边上吹来了清新的风,它拂过我的发梢,似乎拨动了我心底的某根神经。我深吸了口气,我们真应该常来河边走走。
展开余下试题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那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骂。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遣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7.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 “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 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D. 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答案】6. A 7. B 8. A 9. (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礼征召)。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然而杨震不出仕的意志却更加坚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大意为:子孙常常吃蔬食,徒步行走,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振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蔬食步行”为并列短语,并且做“子孙”的宾语,因此在“步行”后面停顿,排除B、D项;“故旧长者”为并列短语,解释为“老朋友、长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意思是“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与之语意相关的下文应该是“震不肯”而不是“震不肯曰”,因此排除C。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本题, B项,“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错误。“转”为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世代都封官赐爵,深受朝廷恩遇”不合文意,从文章第一段只能看出八世祖杨喜和高祖杨敞受朝廷封赏;而其父亲杨宝受到光武帝赞赏,却因老病卒于家中未能封官,选项中“都”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常客居于湖”:状语后置句。“礼命”:礼聘。“愈”:更加。“笃”:坚定。 【点睛】文言文翻译: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他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丞相一职,井被封为平安侯。他的父亲杨宝,熟习《欧阳尚书》。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 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后来有冠雀衔三只小黄鱼,飞到讲堂前,人们拿上鱼对他说:“蛇鳣是卿大夫的官服的象征。数目为三的,是三台的规定。先生从此要高升了”杨震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做官。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 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