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自莫道才《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韵是骈文形态特征之一,包括声律和叶韵,文章符合声韵要求才能称为骈文。 B. 骈文声韵中平仄对应关系是指出句的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对句相应位置为仄声。 C. 据粘接关系的要求可知,每一联出句与上一联对句,其最末一字的平仄很重要。 D. 叶韵无固定格式或规则,间用、连用韵语均可,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在论证用声韵是多数骈文特点的时候,引用清人阮元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B. 第二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阐明了骈文声韵三种表现形式的具体内容、特征。 C. 文章将格律诗形成过程和骈文律化过程进行对比,论证了骈文具有诗化的特性。 D. 有关散体文篇幅较长、句式不齐等的表述,支撑了对骈文易诵记、传播远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王阁序》是骈文名篇,文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符合平仄对应关系。 B. 骈文声韵的叶韵形式较为自由、随意,体现出了音韵美,故而读起来琅琅上口。 C. 如果没有声韵特征,骈文的表现手段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也会限制作者施展其才学。 D. 韵书 作者们提供了便利,但掌握并熟练运用声韵规律并非易事,需要勤勉研习。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文章符合声韵要求才能称为骈文”是错误的。由原文“声韵不是骈文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可知,骈文不一定符合声韵要求。 B项,由原文“即出句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则对句相当位置为仄声,或反之”可知,题干只表述了平仄关系中的一种,属于以偏概全。 D项,由原文“在其他叶韵的骈文中,叶韵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规则,比较自由、随意。可间用韵语,亦可连用韵语;或轮换数韵,亦可一韵到底;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用韵也较宽泛,邻韵可通用;既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还可平仄通用”可知,题干扩大了范围,应是在不包括律赋的“其他叶韵的骈文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对比”是错误的。格律诗的形成与骈文的律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故而”是错误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和形式自由、随意没有必然因果,不自由随意,只要押韵,读来一样琅琅上口,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全球读者共同迎来了第25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响应此号召,199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历史上的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以及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设立“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人民,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也让人们铭记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巨匠。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多省图书馆举行“书香都市”全民阅读活动,其中“智享阅读一VR带你进入悦读的奇妙之旅”,现场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VR阅读”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图书相结合,是一种接触式的阅读体验。图书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VR是全景的穿越画面,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阅读环境之中。未来将是一个“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断时代,阅读将会因为VR技术而变得无处不在。 (摘编自报道《读者体验身临其境“VR阅读”》,人民网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冬春之交。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此期间文学类图书销量大、读者关注度高。4月20日,《光明日报》发起微信投票“疫情期间你最想读什么书?”,初选了60本中外图书,票选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等。可以说,疫情期间,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 近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乍一看,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图书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这让经典图书犹如老树开出新花一般,芬芳吐蕊,更显魅力。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报道《疫期里的“世界读书日”》, 《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三: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业务,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许多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和厚度。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精神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读书日”的深层意义,同样在于不断提醒人类要在精神上有财富和收获。受到这种意义的感召,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摘编自报道《世界读书日,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4. 下列对“世界读书日”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达到让社会成员人人读书的要求,1972年联合国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设立“世界读书日”。 B. “世界读书日”确立于4月23日这一天,而恰好这一天也是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C. 让各国人民享受阅读的乐趣,铭记并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巨匠,这就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 D.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非局限于纪念,更在于能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让人在精神上收获更多。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VR阅读”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图书相结合,是接触式的阅读体验,“VR技术”将使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B. 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经典“大部头”图书便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 C. 北京很多实体书店人驻外卖平台,为体验这种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 D. 三则材料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围绕“读书”进行报道,谈到了阅读对人的重要意义及影响等内容。 6.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4. A 5. A 6. ①启迪心灵: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拓宽世界;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②塑造品格:阅读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厚度:③丰盈精神:阅读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和收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为达到……的要求”无中生有,且1972年设立“世界读书日”表述错误。根据文本“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响应此号召,199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可知,题干曲解文意,应该是1995年,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B项,“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以偏概全,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近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可知,题干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错误。 C项,“为体验这种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读者纷纷下单”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许多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可知,“读者纷纷下单”订购的是精神食粮“书”,而不是“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 D项,“三则材料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表述错误。材料二并不是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的。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根据文本“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图书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这让经典图书犹如老树开出新花一般,芬芳吐蕊,更显魅力”可见,阅读启迪心灵: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拓宽世界;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根据文本“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可知,阅读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厚度:根据文本“‘世界读书日’的深层意义,同样在于不断提醒人类要在精神上有财富和收获。受到这种意义的感召,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可知,阅读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和收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水泉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一年一度的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他来这儿之前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气力了。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盛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堪承受。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面住有两位家系古老、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当儿,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四马路,朝他坐着的长凳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