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带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牺牲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B. 中国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略。 C. 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带来了良好机遇。 D. 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比,阐释中国道路与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B. 文章以讲道理的方式先后论述了中国道路具有的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C. 文章认为中国道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D. 文章借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之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B. 现如今,仍有一些国家信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相信共同繁荣是人间正道。 C. 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是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 D. “一带一路”这一实践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错误,“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和“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项,无中生有,见原文“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D项,“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只是将两者比较,并没有体现出“最有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说法错误,“就在于”窄化了其价值。 故选D。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社会有关人士建议,加强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明文禁止带手机进学校。 这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支振锋提醒,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 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但是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而学生们用手机也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因此,对于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可以参考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定。 支振锋建议,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个人提高自控力,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学校多组织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效果。 (摘编自朱宁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立法该不该禁》) 材料二: 尽管俄罗斯学校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教师们会要求学生尽量少用,保证不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干扰其他学生。与此同时,趙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对手机在校园里的广泛使用发出了不同声音。 2016年下半年,专门刊登民众对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倡议认为,俄学生学业成绩水平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学生使用手机并非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倡议呼吁从立法层面禁止学生在教室和校园中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所学校可设立一个移动设备储存室。“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提高学生知识的总体水平,并激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倡议指出,禁止使用手机将对学龄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也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交往。该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 尽管负面声音日渐增多,但此间也有专家认为,手机最终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决于个体。有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用于娱乐目的,还有人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 (摘编自韩显阳《俄罗斯: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遇挑战》) 材料三: 据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1000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摇篮。美国媒体《商业内幕》曾报道了一对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故事。这对夫妇共有两个孩子,分别为10岁和12岁。尽管这对夫妇所在的公司从事研发高科技产品,但他们却没有给孩子买手机。孩子有时可以在家长的手机上玩游戏,但每周只能玩10分钟。这对夫妇认为,他们知道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手机,但希望尽可能推迟这一天的到来。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报道显示,这些父母为防止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自己会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下班后则把手机丢在一边。 (摘编自汤先营《使用手机,美国青少年遭遇“严重干涉”》) 4. 下列不属于主张限制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者所依凭的论据的一项是 A. 学生使用手机并非都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 B. 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 C. 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学生们用手机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 D. 电子屏幕产品可能对使用者心理产生不良的深度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俄罗斯国家目前为止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受到限制。 B. 对于怎样解决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控制适度正确使用是基本共识。 C. 材料三引述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家教经验,以诉诸权威的方式说明限制手机使用的必要。 D. 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社会引导。 6. 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人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规定背景及其意义做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D 6. 背景:①学生使用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对自己 健康和学业带来深度危害;②限制学生使用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是许多家长、学校乃至许多国家既有的管理思路和办法。意义:③严禁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既是尊重事实,顺应规律,又对各地各校既有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增强管理的权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答非所问,“有人使用手机……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在说问题不在于手机,而在于学生的差异。与题干要求不符合。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D项,“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社会引导”错误,文中有综合治理的思想,但是没有显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差级现象。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然后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题干针对学生带手机的问题从国家角度作了明确规定,与此规定有关的背景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1000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原因”“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此规定的意义是:“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姐今天没上班 胡玲 绝大部分时间,李姐就像空气,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 有时候,李姐又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公司里人人可以吩咐她做事。有人要打印文件,自己又想偷懒,会笑着说:“李姐,你打字快,帮我打一下啦!”办公室轮到谁搞卫生,不想动手,会喊她:“李姐,帮我打扫下,我今天有事。”办公室的纯净水、纸巾用完了,会喊她:“李姐,水没了,纸没了……”每天,“李姐,李姐”的叫喊声在公司此起彼伏。 公司里,人人都期望升职加薪,不乏有人要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有人看见领导,嘴巴似乎抹了蜜,“您这身衣服真精神!”“您今天看着特别有气质!”“您辛苦了!”或借故去领导办公室又是倒水,又是端茶,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人时常带礼品给领导,“这是我家乡的茶叶,您尝尝。”“旅游时看到一枚胸针,特别适合您,专程带回来给您。”这种事情,唯独李姐不做。自然,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地,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 在大家眼里,李姐就是个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大家不屑与她为伍。 不知不觉,李姐在公司做了十多年,无一日请假或离岗。直到某天,办公室里没人泡茶,没人给花浇水,没人打扫卫生,没人帮自己干活……大家才发现,李姐竟然没来上班。 连续一周,李姐都没来公司。办公室变得脏乱差,大家忙得焦头烂额也没人帮手。没李姐在,大家开始不习惯了,纷纷跑去人事部打听,才知道李姐家里有事,请假了。 又等了几天,李姐还是没上班,人事部说李姐又续假了。大家开始怀念起李姐来了。有人提议:“打电话叫李姐赶快回来上班吧!”结果,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一帮人跑去人事部查入职档案,才查到了她的家庭住址。 大家商议去趟李姐家,催她回来上班。 一帮人赶到李姐家门口,都不由大吃一惊,眼前是一幢华丽高档的独栋别墅。大家以为走错门了,又看看门牌地址,没错。忐忑不安地按响门铃,一个人走出来,正是李姐,依旧不修边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