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5  2020-07-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二次质量考评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棣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术是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美育主要靠美术教育来体现和完成。当下“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我以为这其中深隐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二是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三是美育是美术育的精神旨归;四是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对艺术与美的起源的探究。艺术起源于对美的认知。人类在鸿蒙初开之际,即发现了美,因而要用艺术来表现美。没有脱离了艺术的美,也没有脱离了美的艺术。我们所要研究的美,主要还不是指大自然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当然,艺术之美离不开对自然美的体悟,或者说,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不等于自然美,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的提炼和升华。只有在自然美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才可称之为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自然是客观物象,而美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体现。没有脱离了人的美,也没有脱离了追求美的人。因此,美育还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懂得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现美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人都知道辽阔的草原很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表现草原之美。美育,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不论是用美术、音乐、舞蹈,还是用文学、戏剧等形式。美育和美术教育,需要使人学会如何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美术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教育,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技能,而非认知美的能力。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徒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如今,随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蓬勃兴起,美术教育呈突飞猛进之势。只是,现在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多侧重于“术”的教育,而忽视“美”的培育。一些美院学生只知道画画写生,却不知道去思考美、研究美,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事实上,对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美才是本源,术只是手段和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美育和美术教育,就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而解决艺术创造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摘编自朱中原《以美育重塑美术教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也可积淀情感,乃至产生审美愉悦。
B. 美育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


浏览完整试题C. 艺术美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要立足于自然美的基础上。
D.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不是技能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一种情感教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提及美育与美术教育的说法,不仅引出论述的话题,也为下文展开论证张本。
B. 文中论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是为了论证美术教育需要探究艺术与美的起源。
C. 文中以美术院校和美院学生为例,说明当今美术教育根本问题在于重“术”轻“美”。
D. 文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应关注的两方面问题,明确了美育和美术教育的关系和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根源于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B. 美育需要人综合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形式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C. 虽然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是美术,但没有了情感,美感就无从谈起。
D. 美育是美术教育的重心,美育必须靠美术教育来实现,美育也要重塑当今美术教育。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不是技能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一种情感教育”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四段“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将美术教育只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徒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等内容可知,应为“不只是技能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是一种情感教育”。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 “说明当今美术教育根本问题在于重‘术’轻 ‘美’”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分论点以及“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可知,应为“说明当今美术教育根本问题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只是“……论断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
B项,“需要人综合……各种形式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中说“不论是用美术、音乐、舞蹈,还是用文学、戏剧等形式”,不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
D项“美育必须靠美术教育来实现”说法不当,原文第一段说的是“美育主要靠美术教育来体现和完成”。
故选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膜覆盖技术自引入我国以来,已广泛应用到棉花、玉米、马铃薯等几乎所有作物中。但地膜在促进增产的同时也因其回收费时费工且很难彻底而带来严重污染。由山东一企业研发的双降解生态塑料技术有望彻底破解农田“白色污染”之困。德州市农科院在河北吴桥县管庄村的一片棉田地进行了5年的双降解生态地膜与普通地膜的对比试验。经过试验,在棉茬130天生长期里,双降解生态地膜的生物降解率达到86%。相关专家介绍,这一技术真正做到可解可控、无毒无害,是一种“能被微生物吃掉的地膜”,“能化解在土壤中的地膜”。每亩地用普通地膜成本是40元,用双降解生态地膜每亩成本是50元,但回收一亩地残膜的人工工资是75元,加上回收过程中的运输、清洗、烘干、熔融再造等成本,双降解地膜的优势非常直观。5年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示范应用近400万亩。目前,可降解地膜在山东省商河县白桥镇林场大蒜地中被推广使用。
——(摘编自田艳敏(农田地膜“顽固不化”?》)
材料二:
2017年12月11日,三部委公开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生效。标准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特别是提高了地膜的厚度下限,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另外,此次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强化了地膜管理,聚焦新型地膜利用以及残膜回收。实际上,我国在治理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方面已经有了愈发深入的实践。目前,可降解地膜研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地膜、桔秆地膜等产品争相涌入市场。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率领的科研育种团队经过6年攻关,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系“中棉619”。此类棉花有望替代全疆6成使用地膜的新疆棉花,是一种无膜棉产品,且已经在南疆多地展开了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
——(摘编自马欣《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
材料三:
2017年地膜使用数据比较
地区 厚度(毫米) 覆盖面积(亿公顷) 使用数量(吨) 回收率(%)
中国 0.006-0.008 1.91 134.15 40-50
欧洲 0.02-0.03 0.8 101.92. 100
在地膜污染防治方面,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高强度地膜、可降解地膜,同时配套严格的地膜回收处理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了地膜残留污染的发生。国外废旧地膜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填埋法,但是由于残膜不易腐烂,终将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这种方法应用的越来越少;二是焚烧法,把地膜燃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或其他方面;三是回收再利用,通过分解废旧地膜,回收乙烯或提炼石油制品进行再利用,或将其进行再生处理,制成塑料制品。国外一般采用收卷式残膜回收机进行回收。欧洲使用的地膜比较厚,收获后破损程度低,采用卷收机100%回收,不存在地膜污染土地问题。残地膜成卷回收以便后期处理或继续使用。但我国地膜很薄,收获时已严重破碎,无法进行卷收。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赵红梅《地膜回收利用难题如何破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可降解地膜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可降解地膜产品已进入市场,有的已在实践中使用。
B. 喻树迅团队培育的新品系“中棉619”是一种无膜棉产品,已经在南疆展开了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
C. 双降解地膜单价较高,但是与普通地膜的单价以及回收成本综合比较,双降解地膜的优势很明显。
D. 欧洲没有土地污染问题,欧洲地膜使用面积虽然仅为中国的40%,但回收数量却与中国相差不多。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比普通地膜的费时费工及污染,双降解地膜做到了可解可控、无毒无害,有望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的问题。
B. 地膜新标准实施后,不允许生产和销售未达标的农用地膜产品,从长远看有利于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利国利民。
C. 中国2017年地膜覆盖面积中每公顷地膜使用量高于欧洲,同时因回收率太低,所以我国的地膜污染远高于欧洲。
D. 国外的收卷式残膜回收机适用于厚度高的地膜,而我国采用的地膜厚度低,因此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的机器。
6. 我国在治理地膜“白色污染”问题上,采取了哪些举措?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制定强制标准,规范生产模式;②从地膜产品技术上进行突破;③从农产品种植领域寻求解决方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D项,“欧洲没有土地污染问题”说法不当,材料三说的是“不存在地膜污染土地问题”。属于偷换对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C项,“中国2017年地膜覆盖面积中每公顷地膜使用量高于欧洲”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三数据,应是我国134.15/1.91低于欧洲101.92/0.8。
故选C。
【6题详解】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本题可结合“三部委公开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生效。标准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特别是提高了地膜的厚度下限,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可降解地膜研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地膜、桔秆地膜等产品争相涌入市场”“国外一般采用收卷式残膜回收机进行回收。欧洲使用的地膜比较厚,收获后破损程度低,采用卷收机100%回收,不存在地膜污染土地问题。残地膜成卷回收以便后期处理或继续使用。但我国地膜很薄,收获时已严重破碎,无法进行卷收”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魂
李家法
王营长抗美援朝时打阻击,挨美国的飞机滥炸,他一翻身,胸揽一挺机枪,哒哒哒——,一满梭子硬是把美军的一架战斗机揍了下来。等战友把他扶起时,才发现王营长一条血肉模糊的腿早被炸掉了。
王营长回到北京治疗时,一个叫草莓的年轻护士对他呵护有加。后来经组织上批准,他跟草莓结了婚,回到故里休养。王营长是特级英模,享受特别津贴。据说王营长的工资比县长还高出一块八毛六分。不过,村里人不眼红,王营长领那些钱,是拿命换来的,谁要是不服,你到枪林弹雨中走一遭瞧瞧。
王营长攒了钱,就在村里建一套大房子,宽敞阔绰。老百姓就私下里议论:王营长没养下一男半女,建那么多那么好的房子有啥用?有钱,你不如买点好吃的好喝的实在。可王营长确实抠门,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村边有个露水集市,每天早上,鸡鸭三鸟,鱼虾海鲜一街的摆着,可王营长很少问津,就连政府给的特价猪肉票,他也用不着而转送给了他人。每天,他就拄着拐杖晃荡着一条空空的裤管来到早市,挑一把音菜,切一斤豆腐,然后颤颤见晃回到家。
王营长是荣誉军人,虽有国家给养着,但已解甲归田。生产队就在王营长大院前划了两亩自留地,给王营长自耕自种。从高位截肢的王营长把他的两亩自留地伺候得绿肥黄瘦的时候起,村子里就鲜见了懒惰的人。
王营长体况很差,他需要疗养。每天早上生产队的社员们出工以后,草莓就扶着王营长在村子里散步。这一天早上,他们刚好来到村小学堂旁边时,天突然就昏暗下来,黑沉沉的就像罩着一口大黑锅。须臾间狂风又起,一场大暴雨眼看就来临了。草莓赶紧扶着王营长进了学校避雨。这一避,把王营长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学校的几间教室全部是既倒的危房,大风把房面上的瓦片刹得沙沙作响,抬头一看,隐约还透着星星点点的斑驳,墙上显露一道道裂隙,有的已经能伸进去一个拳头了。一路路土黄色的桨痕从墙头流到地面,昭示着侵蚀已非一日之久。外面开始下雨了,教室也下起小雨,老师没法上课,一群学生娃蜷缩在教室一角,用自带的雨具遮档雨滴。王营长一看叫声不好,他令草莓马上去把校长找来。不一会,长得像麻杆一样的张校长冒雨来到王营长的跟前,他见了王营长,不由自主地佝了一下腰。
王营长黑着脸:“你就让孩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
张校长哭丧着脸:“没办法,我已经打了很多报告上去了,上面就是不拨钱下来维修。”
王营长吼起来:“教室马上要塌了。出了人命,我枪毙你。”
张校长害怕了:“王营长,你说怎么办?”


展开余下试题“怎么办?传我命令:撤。赶快吹号呀,不!敲钟,你快啊……”王营长用拐杖猛地戳着地,一条空荡荡的裤管微微地颤抖。
“可是……往哪里撤?”
王营长斩打截铁地说:“到我家去!全部去!”
一阵急促的集合钟声,孩子们、老师们相互搀扶着冒雨撤出学校。刚走不远,只听到身后一声“轰隆”接着一声“轰隆”,学校就在风雨中倒塌了。张校长在泥泞的路上,扑通一下就给王营长跪了下来。
那场暴风雨真大,连着下了三天三夜,学校就在王营长家的八间大瓦房里架上黑板上课,孩子们的读书声越是响亮,好像要同风雨声争个输赢似的。
第四天,天还浙沥着,王营长说不能再等了,他要到县上报告学校倒塌的事情。王营长换上一套崭新的军装,搭上村里的马车,冒雨出发。不久,噩耗传来:王营长半路上遇到山洪暴发,连人带车给冲走了……
王营长的家到处缀满小白纸花,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英雄,一个个哭得泪如汾沱。那天老师们不约而同在教孩子们唱着一首歌: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王营长虽然有钱,但村民并不眼红;他不舍得吃穿,却在村里盖了宽敞阔绰的大房子,是为了给村里的师生一个安全的学习条件。
B. 文中刻画张校长着墨不多,但通过“长得像麻杆”“不由自主地佝了一下腰”“哭丧着脸”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他胆小怕事的特点。
C. 小说语言既通俗又形象,如“战斗机揍了下来”“伺候得绿肥黄瘦”“黑沉沉的就像罩着一口大黑锅”等,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
D. 小说写暴风雨几天不停,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王营长遇难埋下伏笔,也暗示了乡村教育的艰难以及县里对乡村教育的不重视。
8. 小说中两次写到王营长的拐杖和空裤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主要写王营长解甲归乡后的生活经历,却用“军魂”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7. C 8. 第一处:表现出王营长虽然残疾,但自立自强,生活勤俭朴素。第二处:表现出情况的危急,突出王营长心系师生的高尚品质。
9. 观点一:这样处理合适。①小说以“军魂”为题,直接简明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是军人,表现对军人品质的赞扬;②小说虽写的是归乡后的生活,但反映的是王营长作为一个军人的生活要求和精神品质;
③王营长在战场上为国受伤与在乡里为民牺牲所表现的精神是-致的。
观点二:这样处理不合适。①小说以“军魂”为题,故作高深,显得空洞;②小说重点写的是王营长归乡后的生活经历,文中涉及军队生活少;
③小说主要表现王营长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品质,更显出其伟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是为了给村里的师生-一个安全的学习条件”理解不当,原文在写盖房时并没有提及;
B项,“表现出他胆小怕事的特点”分析错误,这些细节分别表现了校长的瘦弱、对王营长的敬意和无可奈何;
D项,“也暗示了乡村教育的艰难以及县里对乡村教育的不重视”分析不当,没有直接联系,过于牵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描写的作用。第一次是王营长回到故里休养,但“每天,他就拄着拐杖晃荡着一条空空的裤管来到早市”,表现他“确实抠门,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这是艰苦朴素的具体表现。第二次是教室马上要塌了,张校长害怕了,问王营长怎么办时的描写“王营长用拐杖猛地戳着地,一条空荡荡的裤管微微地颤抖”,这一描写突出了王营长当机立断,关心学校,关心老师和学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探究作品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试题,组织答案应从合适不合适对揭示小说主题、表现人物性格、完整故事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展开分析。从人物身份看,王营长是军人,尽管解甲归乡了,但军人的气质和精神仍然在他身上得到了突出体现,这也是一代军人的普遍特点,这一题目显然是赞颂军人的,从这一角度看,无疑是合适的;如果从不赞同的角度,就要从王营长毕竟已经退伍,再用军人来进行称谓不合人物身份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而以樗里子为右丞相。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犹其社稷哉?”楚王乃悦。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类。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B.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C.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D.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乘,指春秋时的战车,一辆战车上一个战将,一个驭手,一个车右,后面步兵七十二人。
B. 弩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组成,射程远,杀伤力强。
C. 社稷,古时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祭祀土神、谷神,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中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