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3  2020-07-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广东省汕尾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1月语文统考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
语文统考试题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由此,国家应运而生。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只是这种渗透并非以设置国家机构的方式实现,而是通过基层代理人来体现,如里长、村正。可见,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突出表现于四个方面: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互助体系的形成、乡民信仰的一致性,村落治理的乡约化。正因如比,村落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进而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
村落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逐步转型发展。
(摘编自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用途》)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浏览完整试题A. 远古时期,没有形成长期、固定、规模化的居住点,这和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相关。
B. 伴随着人类动物聚众本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C. 秦汉时的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村落的管控,是因为村落已发展成熟且对国家作用巨大。
D. 村落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只有遇到不可抗拒的诸多情况,才会和外界发生联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村落的变迁过程:聚落—早期村落—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
B. 文章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农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村落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C. 文章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献资料为论据,论证了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
D. 文章既着重分析了村落的形成过程,也论及村落对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作用,详略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村落的产生虽晚于人类的起源,但其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
B. 国家建立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是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而村落并非如此。
C. 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D. 村落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随村落的转型发展而消亡。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伴随着人类动物聚众本能最大限度的释放”错,原文是说“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可见村落的形成有两个原因,选项只是其中一个。
C项,“因为村落已发展成熟”错,原文是“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可见,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作用”之所以加强对村落的管控,是因为要全面掌控土地和人口.
D项,“只有……才”错,原文是说“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是村落在不同阶段都具有的特点,不属于一个变迁阶段。从文中看,村落变迁的第三阶段是具有了国家层面意义的村落。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这种价值观将随村落的转型发展而消亡”错,原文有“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互助体系的形成、乡民信仰的一致性,村落治理的乡约化。正因如比,村落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进而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只要村落存在,这种价值观就不会消亡。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政府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许多农民从低收入群体升入较低收入群体,但是迈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的人还是极少数。非农化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许多以前的农民现今成了中等收入者。继续从事农业或养殖业的人,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小农经济很难让农民脱贫致富,如果零散的、低效率的小农大量存在,必将限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实施的许多自主创业鼓励政策较少关注农民,部分地区的城市管理部门甚至限制或歧视农民创业,这阻碍了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进程。
(摘编自李春玲《从“精准扶贫”到“精准扩中”》)
材料二: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等。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甚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认为我国脱贫攻坚为世。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我必须说,中国正在做很多建设性工作,以便让民众从较为贫穷的生活水平进入中产阶层。”
但是,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仍然艰巨。
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而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元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展开余下试题在产业扶贫方面,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亟待加强;贫困地区面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急躁症和拖延症并发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政府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如:个别贫困农民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对这部分人应加强教育,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
(摘编自大河报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精准扶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进而让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的一员,符合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
B. 政府部门许多自主创业政策较少惠及农民,有些政府部门甚至对农民创业采取限制或歧视的态度,这影响到我国“精准扩中”的进程。
C. 2014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总数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匀速下降,这说眼的贫攻坚工作是持续推进、卓有成效的。
D.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它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而且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农民已经从低收入人群变为较低收入人群,但要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依然任重道远。
B.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是我国脱贫攻所取得的成就,这在材料二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C. 在今后扶贫中,应做好克服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不足,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等工作。
D.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因懒致贫的群体应区别对待,方法因人而异;效果会更显著。
6. 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民应该如何走向富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①走非农化之路,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增加收入。②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③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匀速下降”错,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根据数据7.2、5.7、4.9等可以看出,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并非“匀速”。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材料二的图表反映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不能体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的内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民应该如何走向富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结合材料一“非农化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式,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许多以前的农民现今成了中等收入者”,可概括出“走非农化之路,通过非农就业和创业增加收入”;结合材料一“继续从事农业或养殖业的人,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可概括出“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结合材料二“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得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政府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可概括出“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展开余下试题“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 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 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 小说中 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8. 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
9. 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借尸还魂法”属涵元阁“独家秘方”,这有利于突出涵元阁的文化底蕴和在同行中非同一般的地位,也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借尸还魂法”仅仅为涵元阁主人或看护人独自拥有,这有利于显示他们的技术实力,突出人物形象。③”借尸还魂法”是一种高难度的古籍修复方法,具有“独家绝技”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吸引读者。
9. 龙思安的心情:第一处体现了龙志安对修古书的畏难或不屑的情绪,第二处体现了龙志安离别的悲伤、对师傅安危的忧虑,第三处体现了龙志安对师傅之死的悲痛和被师傅的精神所感动。作用:①对主要人物谢玉良起到了衬托作用。龙志安从修古书时眼神迷茫,到“也会守一辈子”的转变,突出了谢玉良对他人影响之深,有力衬托了主要人物谢玉良。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龙志安最后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人,这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坚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这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节俭”错,谢玉良把灯芯旋得一点点的原因是怕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概括情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其在小说情节、人物、主题方面的作用,还要分析情节本身的一些特殊效果。题目是,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首先找到这些情节,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作用。
结合开头的描写“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绝技”“江湖罕见”这就显示出“借尸还魂法”属涵元阁“独家秘方”,突出涵元阁的文化底蕴和在同行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同时能够让古书上的墨迹附在新纸上,等于让古书“还魂”,也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这处描写中提到“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可见“借尸还魂法”仅仅为涵元阁主人或看护人独自拥有,这有利于显示他们的技术实力,突出人物形象。
从效果上看,“借尸还魂法”,具有“独家绝技”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吸引读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描写技巧以及鉴赏次要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人物描写技巧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考生抓住这些描写揣摩人物特点,从而概括人物形象;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会在情节上、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上以及主题表现上起到一定一定作用。题目是,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第一问,找到描写龙志安眼睛的三次描写,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心情。第一处“眼神却总有点迷茫”,结合上文“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可见古籍修复不是个好干的活儿,需要下苦功夫,而龙志安初学此技能,人又年轻,因此此处的“迷茫是对修古书的畏难或不屑的情绪。第二处“龙志安眼睛红了”,结合前面的情节,“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可见师傅不能跟随自己离开,又要守着涵元阁,安危难测,此处的“眼睛红了”体现了龙志安离别的悲伤、对师傅安危的忧虑。第三处“两眼直直的”,结合语境“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以及“‘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旅在他的胸口”,师傅的去世令龙志安悲痛,师傅用生命守护涵元阁、践行承诺的精神也深深感动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汕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