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252  2020-07-1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文人不解,讹传至今。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如战争中的军歌等。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编》,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B.文化有的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过去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举鲁迅所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原始人那些行为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说明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
C.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之例说明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D.第⑤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


浏览完整试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B.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以及饮食文化都属于文艺。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让中国的传统诗词“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来“咏”唱中国最美的经典诗词。
在第一季节目中,某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以中西方结合的方式诠释《登鹳雀楼》这首“登高望远”之作,成为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诗歌传至遥远的欧洲,被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以中、英、德三国语言再次唱响。当《登鹳雀楼》的歌声在多瑙河畔响起,孩子们悠扬动听的歌声与演奏交响共鸣,带给众人别样的感动。
《登鹳雀楼》的英译之作出自97岁高龄的翻译巨匠许渊冲老先生。工整和谐的英文翻译,“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胸襟跃然眼前,让国内外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许渊冲老先生本人也表示:“这样中青结合,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
(摘编自《再造流行与经典<经典咏流传>重磅回归》,光明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二: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紧跟新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在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首先,根据“台网融合,先网后台”原则,节目将在播出前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微博话题互动、线上活动发起、原创作品征集、短视频投放等,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一季最重要的一个升级是打造了“读诗成曲”这一全新概念和融媒体互动手段。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朗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还可以听到用自己声音唱出的诗词唱段。“读诗成曲”是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意义的挑战。总导演表示:“为了让大众有更好的体验,‘读诗成曲’在线互动系统一直在测试、完善,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它迈出了AI语音在文娱跨界应用上的第一步。”
另外,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主持人形象,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节目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
(摘编自《传统文化携手人工智能<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融合传播唱响新春第一声》,
央视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三:
和引进模式节目的遇冷、疲软相比,原创文化节目的全面发力是近年来电视综艺领域的最大亮点。去年和今年年初,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不论是《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国家宝藏》的“记录式综艺”新形态,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词传播模式的新开拓,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的创作者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拓展选题思路,开辟出了众多新的主题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面向。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等方面,原创文化节目也从单向度、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各种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实现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
(摘编自文卫华《综艺节目:原创类文化节目集体发力》,央广网2018年4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鹳雀楼》被某乐队和外国合唱团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成功演绎,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B.《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读诗成曲”,首次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以求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C.融媒体互动的表现形式是采用AI语音技术合成虚拟主持人,与线下观众实时互动并且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
D.《朗读者》与《经典咏流传》都不是引进模式的节目,它们创新了文化节目的模式与电视叙述语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中国传统诗词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在世界流行开来。
B.许渊冲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他翻译的《登鹳雀楼》既有诗歌的形式美又能传其神韵。
C.《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创作者,都深耕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节目的传播方式。
D.第二季《经典咏流传》有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让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了“流传”。
6.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网、央视网和央广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面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展开余下试题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我想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是读瓷还是听瓷,都需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流长,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意蕴。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静夜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并引用诗句,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从夜静时分想到瓷器写起,然后叙写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瓷器一样品人生独特的滋味。
8.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何传(节选)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②。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④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主吏椽: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③阸塞:险要之地。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百姓一般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C.酂侯,汉代分封的爵位名。一般认为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酂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任凭将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保管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汉高祖封萧何为酂侯,给予的食邑很多,其他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打比方,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20.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校教师为讲授《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而编写的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中国传统经典名句
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
——佚名
读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或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对传统文化的社会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六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原文第④段说“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据此可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答案】D
【解析】第⑤段内容是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个体对她的了解都不全面。举钱钟书之例就是为了证明以上观点。
3.【答案】B
【解析】A项,由原文第④段“……后来统治者为强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