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11  2020-07-2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1]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春期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一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英国的不少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展开余下试题(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人,与徐申如长远的教育眼光及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追随罗素等,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他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
C.徐志摩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诗文创作等领域颇有建树。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其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并不如新月社。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并非同等重要。
D.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相比之下其诗歌创作更得同时代名家的青睐。
E.对徐志摩这样一位思想性格复杂多变的文化名人,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6.徐志摩取得人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马市口
于坚
①马市口?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笑道,你是老昆明咯,现在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地名咯。马市口现在一匹马也看不见了,连马的照片都看不见,满街的明星照。如果马出现,行人要去报警。
②从前这一带马很多。一到赶集日,马就来了,驮着柴、茶叶、盐巴、女人什么的。夜里就和马锅头一起住在马店里。马锅头(赶马人)喜欢唱歌,马锅头在楼上唱,马匹在楼下黑漆漆的马厩一边嚼干草一边听着。垃圾车都是马拉的,早晚要出现两次,黎明和黄昏,马车夫坐在辕杠上,吊着两条腿,抽着个烟锅,穿着脏兮兮的长围裙,靠着后面的铁皮车兜。马车顺着大街,跑到点就一扯缰绳,呼哧喊一声,马就站住,各家就派人来倒垃圾。那匹马头戴着红色辔头,喷着白气,面朝朝阳,活像天神下凡。
③我有个朋友住在马市口一带,他父亲是高老将军,民国时期,高老将军去五华山见龙云大帅,总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直走到龙云办公的光复楼前才飞腿下来,系马垂杨。五十年代初,我父亲去五华山述职,也是骑一匹马,这匹马披着一身黑缎子,我父亲穿一身旧军装,打着绑腿。马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候,骑在马上的男人英雄气十足,很是讨女子欢心,让人嫉妒。六十年代,马市取缔,马锅头就不来了。流散在城里的马匹躲躲藏藏了几年,最后都被拖出去宰了。
④何止马,甚至泥巴,现在城里连泥巴都很难见到了。我有个朋友的小孩从来没玩过泥巴,春游的时候发现泥巴好玩,大人阻挡不住,由他玩,结果两手过敏。庄子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首先是对大地的信,“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如果不信大地,中国就不会生出“道法自然”这种真理。中国过去的诗歌绘画,无不是大地之歌,大地的赞美诗。韩干画的马,就是为马神造像。杜甫写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就是信。马在韩干杜甫们笔下,不是交通工具、战车或者肉食,而是神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垂,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马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真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想的,消灭了大地,赶走了马匹,人怎么安生、写诗?又何以安死?亚当夏娃的伊甸园,是造在大地之上的。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巴而不是塑料。道法自然,反自然很容易,但是,道也隐匿在黑暗里了。
⑤司机听我说马市口,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半天才反应过来。彼此相视而笑,他面善,那笑容的意思是我白坐这一趟也可以的。他不知道,有匹马一直跟着我。我少年时住在铁局巷里,某一天,一匹骏马出现了,它是跟着收集垃圾的老爹来的。从此,我每天都盼望着那串马蹄声。它一到,我就跑去摸它的耳朵,揪它脸上的毛,拍拍它的屁股,我们情投意合。所以,他们赶它走的时候它就逃来投奔我,我收留了它。它叫我骑士,它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它崇拜刘关张和堂吉诃德,爱着牧羊女马塞拉。我在书上读到,厩焚,伤人乎,不问马,难受了一个下午。无论我去哪里它都跟着我,它甚至出现在我的婚礼上,我将我的新娘抱到它的背上,春天的夜里,我们在高原上飞奔。我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骑马的人,像我父亲那样骑。我第一次骑马是在郊区,乡村之马不是都灵之马,正在槐树下面沉思什么。好像一直等着似的,一见我,就笑吟吟地晃尾巴,我抬腿上去,它像轿子一样托起我就走,我像吕洞宾那样飘起来,一直飘到草甸子边上。
⑥车外的大街上,还是像马市一样热闹,汽车、人声、骂骂咧咧的公交车站,小贩举着喇叭吆喝着。看不见一匹马,马厩在我心深处。
(节选自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⑤段“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司机对“马市口”这个地名的陌生感以及记忆的搜索过程,与文章开头的“马市口?”相呼应。
B.本文以作者寻找马市口的行踪为线索,层层推进,暗示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破碎与消亡。
C.第②段作者直接描写了过去马市口的日常生活场景,着意刻画出“马”在过去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D.文中的“马”和“马厩”象征着传统的、质朴的、自然而世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种古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并以此抒写了一种“文化乡愁”
8.本文以“马”为写作主体,为何第④段要转而写“泥巴”?请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分析。(6分)
9.于坚散文的语言风格,在世俗化的平实之外,往往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性和隽永的诗意,请分别从文中举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大铁椎传
魏禧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展开余下试题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注: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不仕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C.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中国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专用于标记年份的历法,因60干支以甲子为首,故干支历又称甲子历。
B.拱揖即拱手作揖,以示敬意。拱手作揖是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因为不需要触碰手部,它比外国人的握手礼有更自主、卫生的特点。
C.响马是旧时对拦路抢劫的强盗的一种称呼,又叫“响马子”。这些强盗在动手抢劫时会先放响箭,响箭一响,强盗就会杀出,抢劫钱财,故名响马。
D.楷书也叫正楷、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通行到现在。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子部分作者对陈子灿“逢异人乎”的发问说明作者对“异人”有兴趣,实质上也暗示他为“异人”立传是为了能更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和抱负。
B.大铁椎“皆不足用”一语,表现了他有知人之明的智慧、豪放坦诚的性格;将军“强留之”则是对大铁椎心有不满,想找机会为难他,杀杀他的傲气。
C.大铁椎半夜激战得胜后“吾去矣”一语,既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之语,更是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难于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叹惋。
D.作者在正文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结尾部分则是借评论大铁椎而明显地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14~15题。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③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B.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消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C.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士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D.全诗融身历事、眼前景、心中情于一体,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15.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分析人们称道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向王洛宾告别的灵堂里,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是一曲__________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是《达坂城的姑娘》。1939年,王洛宾在兰州遇见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从他嘴里听到一首很新鲜的曲调,便上前和他攀谈。司机说,开车跑长途,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就瞎编乱唱,反正戈壁滩上除了石头没有人会笑话他。王洛宾说:“你就把我当成戈壁滩上的石头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果然,司机__________地唱了起来。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新疆有个达坂城,姑娘长得美……”(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他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填写了生动、调皮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__________。
王洛宾的歌,是民歌,又不像民歌。他已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脍炙人口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一体
B.口碑载道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天成
C.口碑载道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天成
D.脍炙人口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一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B.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C.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就是王洛宾从这些原始的乐句里筛选、提炼出来的
D.经王洛宾的筛选、提炼,一首简洁、流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泸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