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23  2020-07-3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01
第八单元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________,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________,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________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非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是复述古人的辞句,还包括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________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 (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汗牛充栋 宵衣旰食 三叩九拜 风云际会
B.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三教九流 风起云涌
C.汗牛充栋 孜孜矻矻 三教九流 风云际会
D.浩如烟海 孜孜矻矻 三叩九拜 风起云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B.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C.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是刻意保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且是力争进入当今社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B.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
C.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化对话历史的思想含量、对话现实的独特价值已经显现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中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① 它 ② 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 ③ 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④ 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 ⑤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 ⑥ 是一个重要原因。


浏览完整试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此 不是 而是 / 而 更
B 因为 既是 也是 而 / /
C / 不是 而是 而 但 也
D 因此 既是 也是 当然 但 /
5.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薛宝琨
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而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
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6.下面对“传统相声”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
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
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7.下面对传统相声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
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这就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
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
D.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相声中都有所反映,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8.以下几段传统相声不能表现讽刺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小买卖论》学各种小贩吆喝买卖的声音,他们的叫卖声是市井世俗生活中生动的音乐。
B.《闹公堂》描写一个相声演员被某督军看中,极其轻巧地当上了县长,于是他雇用了一班艺人为其当差,而所审之案也是艺人间的纠纷。这令人联想到昔日所谓的官场,实质上也不过是一帮群丑闹剧。
C.《卖五器》反映了一个自称有“铜、铁、瓷、锡、木”五样珍宝的小市民主人公,在吹嘘了珍宝的高妙之后,却原来只有“两根茶壶梁”“半拉马掌”“半拉羹匙”“一张锡纸”和“半拉锅盖”。
D.《开粥厂》自夸“土豪”的主人公竟然连早点都无着落,具有喜剧与悲剧交叉的丰富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材料一:2017年度热词,“怼”(duì)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材料二:“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怼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外,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如“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晢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C.“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10.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B.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C.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上居然都十分妥帖。
D.《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1l.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鼓书艺人
老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儿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儿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髙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儿,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颤。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一个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岀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青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精彩,场面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13.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的《中华遗产》杂志社组织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海选出具有中国文化意义的三四百个汉字,然后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征求网友意见,从中评选“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网络评选中,排名靠前的汉字是:和、中、儒、汉、龙、礼、道、家、农、丝。
请从中选择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汉字来呈现你所了解的某方面的中国文化,写一篇文章向外国人推介。要求:①选好汉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②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八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第一处:汗牛充栋,指藏书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文中修饰“中国文化”,所以填“浩如烟海”。第二处: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很晚了才吃饭,原形容帝王勤于政事,后泛指勤奋刻苦;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的样子。横线后有“专心致志”一词,所以填“孜孜矻矻”。第三处:三叩九拜,指古代礼仪;三教九流,本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后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根据语境“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应选“三叩九拜”。第四处:风云际会,指风和云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文中修饰“时代”,所以填“风起云涌”。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联系前后语境。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并非不是”不当,本句是用关联词“不是……而是”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故应去掉“非”;二是“保护礼仪”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礼仪”;三是“力争”应修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就排除了A、C、D三项。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补写的是文段结尾句,结尾句一般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上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样的话“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总结上文,“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是“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的共同定语。故选A。
4.【答案】A
【解析】第①处前面说“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后面说中国文化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前后属于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中间要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这就排除C项;“因为”是表原因的,而此处需要表结果的关联词,排除B项。第②处和第③处所在句子是对“中国文化”的分析,“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而是”和“既是……也是”都表并列关系,但结合语段来看,“中国文化”显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故不能使用“既是……也是”,排除D项;语段后面提到“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一是“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二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由最后一句“是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后一个原因应比前一个原因更重要,故应使用“更”。故选A。
5.【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汉字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解析】本题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地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性比较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的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