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490  2020-07-3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01
第七单元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展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令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他们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走出了故乡眉山,在广阔的世界里各自奋斗。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虽有不少富有才华的兄弟或父子,但如苏轼兄弟一般,一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一同在政坛上大放光彩,一同经历宦海沉浮,且彼此志趣相投,都视对方为知己的兄弟,实在是________。( ),兄弟俩相守终老。然而造化弄人,雷州分别之后,他们终是没有能够再次聚首,这对于两个亦师、亦友、亦兄弟,同时也是最为亲密的知己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那样________的政治环境,那样曲折艰难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境界,映照出他们二人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他们使得中国的文学史出现了深沉感人和________的一段;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________,什么叫最为真实、真诚的人心!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令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B.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令我们扼腕叹息。
C.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D.展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绝无仅有 险象环生 光彩夺目 休戚与共
B.盖世无双 险象环生 光芒万丈 休戚与共
C.绝无仅有 危在旦夕 光芒万丈 休戚相关
D.盖世无双 危在旦夕 光彩夺目 休戚相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
B.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
C.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被他们看作心中最大的愿望
D.他们把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看作心中最大的愿望
4.下面是某书店门口贴的失物招领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昨天有个人在本书店二楼捡到男用手包一个,内装500多元现金,还有一张洗车卡、好几张银行卡、某商场国庆特惠购物卡。现手包在一楼服务台处保管,望失主务必在今天下午前来认领,特此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 ① 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 ②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 ③ 。


浏览完整试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对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课题。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大量濒危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是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摘编自《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互联网)
材料三: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贵州日报》)
材料四: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但是,传统村落是一代又一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而且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没了。这就是说,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存在多少问题,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都不能有任何的减弱。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这必须引起重视。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光明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自然村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并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
D.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现实背景、现状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8.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我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和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料。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体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展开余下试题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了,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太少且太短。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倾”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时,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好不容易才得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好在上天垂怜,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我深感内疚。
(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与儿子聚少离多的日子。
C.散文用华丽绚烂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10.文章开头写“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游钟山记
[清]顾宗泰
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统而名之,为钟山。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官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别僧而归。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紫气,紫色云气。古代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去督察地方的官吏,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安石,即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被誉为“通儒”,是“唐宋八大家”。
D.羲之,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前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水。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泰山之顶积雪后的瑰丽景色,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的雄浑景象。
(2)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壮志未酬。然而,政治上的失意激发了其创作热情,使他获得了爱国词人的美誉,正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所写,虽未能“________________”,却也“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泰山原本没有松鼠,许多不明情况的爱心人士误以为有松树的地方就是松鼠的家,出于好意,将小商贩当宠物出售的松鼠买来送到泰山放生。但近年来,泰山松鼠繁殖成灾,啃食核桃等果实导致果农减产近一半甚至绝产。泰山果农已经饱受野松鼠之患。
事实上,松鼠对于森林繁育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它们将果实埋到地里,有些种子会发育成树木,前提是松鼠的数量必须适宜。泰山作为景区,缺少狼、豺这些松鼠的天敌,松鼠数量的急速上升给果农带来了不可控制的压力。
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七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处是搭配不当,“展望”与“深厚情谊”不搭配,应将“展望”改为“回望”,据此可排除D项;另一处是主语残缺,可将“我们”前的“令”删去,据此可排除A项;B项虽然修改了主语残缺的语病,但“我们为之感动,令我们扼腕叹息”又出现偷换主语的语病,故排除。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2.【答案】A
【解析】第一空:绝无仅有,极其少有;盖世无双,世界第一,独一无二,形容才能技艺很高,在当代无与伦比。此处重在强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如苏轼苏辙一般的兄弟极其少有,并无“无与伦比”之意,所以应用“绝无仅有”。
第二空: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险象环生,形容危险的情况连续不断地出现。语境强调的是政治环境中危险不断,应用“险象环生”。
第三空: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光芒万丈,强光照射得很远,形容事物光辉灿烂,照耀四方。此处用来形容中国文学史,用“光彩夺目”更恰当。
第四空: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中强调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甘共苦,应用“休戚与共”。正确选项为A项。
3.【答案】B
【解析】联系上下文,如果选择A项或C项,那么括号内的句子与后面“兄弟俩相守终老”的主语就会不一致,这样整个句子的表达就不连贯,故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B项中将“兄弟俩相守终老”作为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之一,比D项的表达更为通顺,前后衔接更为紧密。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
4.【答案】①“有个人”改为“有顾客”;②“500多元现金”改为“人民币若干”;③“好几张”改为“若干张”;④“务必”改为“能”;⑤“启示”改为“启事”。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考查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有个人”,结合“某书店门口贴的失物招领”分析可知,改为“有顾客”;“500多元现金”,失物招领要求物品不能说得太具体,改为“人民币若干”;“好几张”,口语化,改为“若干张”;“务必”,是定、必须的意思,改为“能”;“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改为“启事”(“启事”即为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5.【答案】①直接取法自然(环境、生活) ②在于是否胸有成竹 ③构思与技巧相互结合(或构思精巧和技能巧妙)
【解析】本题空缺处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材料的第一段之中。第①处的上文内容叙述的是郑板桥画的竹的特点,根据这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中“取法于……风吹雨注”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②处要求填“两者的主要差异”,这一内容在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中已经揭示,可稍加提炼;第③处填两人画竹子的相同之处,据材料第段中“同东坡一样……巧妙技能”的信息可得出答案。
二、
6.【答案】D
【解析】D项,“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中的“根本原因”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从材料四看,传统村落的消失有两个原因,即缺乏资金和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材料并未体现“根本原因是贫困”。故选D。
7.【答案】B
【解析】A项,“材料一……文字呈现具体生动”说法错误,材料一用数据说明问题,比较具体、准确,但算不上生动;C项,“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说法错误,材料三举了贵州省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的例子,材料四没有结合实例;D项,“并预示美好前景”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前景进行预测和展望。故选B。
8.【答案】①尊重为先,“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及文化生态;②政府扶持,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提升村民基础生活质量;③提高意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村落的文化自觉;④商业开发,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商业基金;⑤法律规范,出台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化。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