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04  2020-08-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4]
《探界者钟扬》精选练习
统编版上册第二单元
4.3“探界者”钟扬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收敛(li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 调侃(k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婉拒(wǎn)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戛然(jiá ) 屋脊(jǐ) 超负荷(hè)
【答案】D
【解析】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惦念 凭空 戈壁摊 戛然而止
B、赍发 痉挛 唱双簧 鼎鼎大名
C、玳瑁 迤逦 饴拳道 雷厉风行
D、讫今 籼米 乌篷船 量身定制
【答案】B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项,戈壁滩,C项,跆拳道,D项,迄今。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B.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C.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D.这篇文章五大三粗,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病句连篇,不可能发表。
【答案】D
【解析】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而止。B.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C.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D.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他培养了80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学课,是生科院最受欢迎的课,我的学生都选了他的课。
C.从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4月11日,已有1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D.钟扬对职务和名利总是看得很轻,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是国家,不仅关注的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A项,结构混乱,“推动……”和“对……起到了积极作用”句式杂糅,可删去“起到了积极作用”或在“推动”前加“对”;C项,不合逻辑,“部门、机构和单位”概念交叉;D项,语序不当,“不仅”“关注的”调换顺序。故选B。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答案】B
【解析】按事理逻辑顺序排列。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浏览完整试题近些年来,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刊登了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而且世界上还有许多关于吃人植物的传说。因此一些人相信, ①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特殊的环境中,虽然有可能发生变态,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到会抓人、会吃人的程度,因此他们认为: ② 。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 ③ 。
【答案】①世界上的确存在吃人的植物;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吃人植物;③但是也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题,可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从文段论述内容来看,主要讲述人们对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看法和依据。故第一空,从“因此……”可得出该空应从承认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观点;第二空由“虽然……但……”“因此……”很容易得出该空应是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吃人;第三空,从前文“但……”和“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很容易得出此处应该是表示对世界是否存在吃人植物不能武断否定。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 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 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答案】B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答案】B
【解析】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错误;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
9.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找到钟扬的言行进行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这位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大学生受到了大震撼。莫高窟太美,壁画雕塑,无不精美,学考古的她深知它的珍贵。


展开余下试题她与彭金章在毕业分配时约定,自己在敦煌“玩”三年,把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成家。期限到了,彭金章没见着人影,就赶往敦煌。看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彭金章傻眼了:“变土了,哪像在北京读书时候的样子。”他们一起看洞窟,彭金章再次傻眼了:“太震撼了!”但他没有留下来的打算。自此,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直到1986年,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后,他们一家终子在敦煌团聚了。
1979年,敦煌对外开放。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莫高窟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到了旅游旺季,因游客超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湿气等对洞窟壁画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樊锦诗的心抽紧了,“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莫高窟不见了。”
20世纪80年代,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已经从50年代的看守式保护和抢救式保护阶段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到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成为她日夜思考的问题。
2003年,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她的回答很明确:“游客越来越多,直觉就是高得不得了。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能不能让游客在洞外面看?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字敦煌”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质疑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樊锦诗逢人就说“数字敦煌”,一说就是一两个钟头。
对计算机并不熟悉的樊锦诗,开始着手大量资料的查阅。樊锦诗抓住一切机会向同行请教,哪怕一个数字、一个细节也会刨根问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积累与眼界的开阔,更加坚定了她“让科技引领和支撑莫高窟保护”的理念。
“数字敦煌”的进度是慢工出细活,一幅壁画要用轨道固定相机拍摄,一面墙可能要几千张照片才能拼起来,一个洞窟要做一份档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事实上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一张,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如此算来,莫高窟最少要有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
在樊锦诗的积极努力和支持下,《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等数字化项目相继完成,敦煌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3年,在她的策划与提议下,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富前的金色建筑像流动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缓缓隆起——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城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完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敢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排年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
(有删改)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锦诗的恋人彭金章来到敦煌,两次的“傻眼”,从侧面反映和揭示了樊锦诗坚守莫高窟的工作艰辛和选择理由。
B. 游客的发展与莫高窟的保护产生了新矛盾,樊锦诗提出“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
C. 樊锦诗虽然不大了解计算机,但对“数字敦煌”概念很敏锐。在亲身参与和虚心求教中,她对保护莫高窟的科技力量更有信心。
D. 樊锦诗不仅是敦煌莫高窟的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通过团队合作、论文发表和资料编纂,敦煌学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11. 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12. 为什么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①用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使用传主的原话直接表现传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更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③艺术加工符合人物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④传记内容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12. 因为樊锦诗为敦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 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② 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学者,在她的带领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学又进一境,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B项,“‘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不正确,由原文“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可知,并不是“因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问的是“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考生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层次,从选材、人物塑造、艺术加工、故事发生的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选材来看,文章在叙述樊锦诗的事迹时大都列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如“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1986年,……他们一家终子在敦煌团聚了”“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传记在突出传主形象时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经历,表现传主的性格,如“游客越来越多,……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用樊锦诗自己的话展现出她面对游客急剧增加时的焦急心理,并解释了提出“数字敦煌”这一概念的原因;而“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则写出了面对质疑时樊锦诗真实的内心感受,给读者以真实之感。从艺术加工来看,传记从樊锦诗到敦煌开始,总体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对所选材料进行了恰当的剪裁加工,使全文紧紧围绕樊锦诗与敦煌展开,符合人物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另外,传记所写内容从1962年到2014年之后,时间跨度比较大,传记中所叙述的樊锦诗在不同年代的经历,都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如敦煌由看守式保护到抢救式保护到科学保护的发展,樊锦诗提出的“数字敦煌”一步步成为现实等,都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答出作者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的原因,考生解答时应首先理解“敦煌的女儿”的含意,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能够体现出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的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作者把樊锦诗称为“敦煌的女儿”,意味着樊锦诗为敦煌为敦煌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写到樊锦诗24岁来到敦煌,从此投身到敦煌的保护事业;第三段到第四段写了樊锦诗为保护敦煌日夜忧心;第四段写了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第五段到第九段写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并叙述了研究实施的过程,突出了樊锦诗为之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第十段是对樊锦诗的总体评价,写樊锦诗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城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完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等,可见樊锦诗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是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命题主要集中于对传主经历、言行、精神品质、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章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传主行为、品质、传记主旨的表述上;赏析一般表现为对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依据上述思路思考,用排除法解答。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探界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