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16 2020-08-08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 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 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 分)
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 2 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浏览完整试题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 16 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 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8题。
父 亲
⑴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故事。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了。
⑵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80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
⑶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可我故意装睡。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雨披的声音我听得出。他说:今天要下雨。我装睡,瞒不住父亲。他一声不吭地往出走,去上工。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我说:爸,喇叭昨天预报晴天。
⑷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军体课(那时体育课的叫法),突然下起暴雨。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
⑸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
⑹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父亲的身体里藏着过去的战争。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一天,我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
⑺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一个。
⑻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
⑼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
⑽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
展开余下试题
⑾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
⑿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⒀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
⒁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听说战争年代,父亲也是突击队队员。父亲一身土和汗。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母亲念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父亲一累就打呼噜。
⒂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坐着交谈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我匆匆来,匆匆走。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
⒃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说,却已说不出话。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里疼。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
⒄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用。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
⒅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我有遗憾。
⒆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他摇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⒇我心里紧了一下。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我已失去机会。骨灰盒,默默无声。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
(取材自谢志强作品)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到“我”对打仗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却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也从侧面说明父亲很少跟“我”谈及他过去的事情。
B.“我”跟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我们之间的状态总是“沉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只知辛苦劳作,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
C.结尾部分,“我”和“首长儿子”的对话使小说探讨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将一个人的遗憾扩展到一代人的遗憾,引人深思。
D.整篇小说没有紧凑连贯、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二三个情境,就将“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让读者掩卷难忘。
7.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却又埋怨连长“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8.对父亲的“故事”, “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条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遁石先生传 胡 俨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遁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10.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 不以仕进望尔也 宁能以子代行乎
B.于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 不拘于时
C.且 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至是翁没且十年
D.而 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 吾先世盛极而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文意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D.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4分)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3分)
(3)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4分)
13.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4-16 题。(共 12 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展开余下试题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 “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 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15.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16.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拟行路难》中愤怒控诉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贵贱穷达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两句诗是“ ▲ , ▲ ”。
(2)《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身着盛装前去观灯句子是“ ▲ ”,表现车水马龙人潮拥挤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 ▲ ”照应“千金散尽”,后文又故作跌宕,表示不惜典当来换取一醉;“ ▲ ”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小题。
与一国一城的战疫相比,国际战疫的难度更大,最难处是在协调。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攻谁,一个蚁穴可毁堤千里,所以,国际战疫需要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有效战疫体系。但是,建设这么一个国际性的“铜墙铁壁”,何其难也。具体来说就会有三难:一是国际信息的 ▲ 、甄别、分析和传递的难度,要远大于一国一城。信息是战疫的基础,假如信息不准不全不及时,就没有了协调战疫的基础,就只有瞎冲盲打,自然无法打胜仗。二是利益难以协调。疫情之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有不同的利益伤害和利益诉求,在一国一城,此类协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完成。而在全球,这需要国际组织、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这种协调难度无疑要大得多。三是客观差异的确较大,给协调战疫平添难度。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全球各地在地理、文化、体制上均有很大差别,仅仅一个时差就会给各国协调行动带来困难。
国际社会应相互间放下陈见,撤去围篱,以大局为重,方能协调战疫。不必讳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际社会间 ▲ 了无数的歧见和纷争。在平时,我们也许有时间和空间去条分缕析,去按部就班应对解决。可如今,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就在眼前,它可一分一秒也不肯等待我们。大敌当前, ▲ 。我们必须放下包袱,共同对敌。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令人难受的反例。( )。在地球已然成村、人类命运与共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 ▲ ,唯有齐心战疫,方能取得国际战疫的全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收集 沉淀 迫在眉睫 洁身自好
B. 收集 涌现 迫在眉睫 独善其身
C. 搜集 涌现 刻不容缓 洁身自好
D. 搜集 沉淀 刻不容缓 独善其身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抗它便进攻谁,谁不防它就侵害谁。
B. 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攻谁。
C. 没有协调就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攻谁。
D. 没有协调就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抗它便进攻谁,谁不防它就侵害谁。
20. 填写在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诗词名句是( )(3分)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C.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整本书阅读,完成21-22题
21.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网络里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B.乡土社会中的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乡村里的所谓调解是一种教化过程,又被称为“评理”。
C.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和最不发达的国家权力。
D.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和姓氏一样代代相传,而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所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22.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一句写的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
B.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C.“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魂,吴王宁不敬书生”一句中被赞之人是陆逊,他因在猇亭战役中击败刘备而名声大震。
D.“义释严颜”的人物是关羽,“智取瓦口隘”的人物是张飞,“拔箭啖睛”的人物是夏侯惇,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定力”本是佛教用语,佛教讲戒、定、慧。如今,定力已经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
有定力的人,处变不惊,沉得住气;有定力的人,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有定力的人,不急于求成,不朝令夕改;有定力的人;不被假象迷惑,不为名利动心; 有定力的人……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分)B 4.(3分)B
5.(6分)答案要点:
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
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
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
上一篇:
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海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