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7  2020-08-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7]
陕西省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语文试题
洛南中学2020届第十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需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
“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法典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蔡斐《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B.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浏览完整试题C.民法典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与每一个社会个体密切相关。
D.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从不同层面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
B.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是万法之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非常重要。
C.文章将法国、德国的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指出当下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指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民法典蕴含了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
B.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
C.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宜言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的。
D.“法者,治之端也”,可见良法是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
张帆今年32岁,是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主讲思政课。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中等个头、体型微胖、讲起课来神采飞扬的“帆哥”可是个“宝藏老师”。“气势磅礴”“ 幽默得一塌糊涂”“有意思的灵魂”……这些都是学生们对张帆的“画像”。如果说张帆用独特的讲课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耳朵,那么他课堂上大量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则让生涩的理论不断被解冻,更易于学生接受。很多学生感慨:“思政课还可以如此有趣、实用!”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认为,张帆之所以讲课时有底气、有气势,受到同学们欢迎,一方面在于他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
(摘编自张斌《“宝藏老师”和他的“爆款”思政课》,“新华网”2019年7月3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学堂在线”开设了第一门思政课慕课,此后又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将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四大要素统筹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成思政课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分众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教学法,浙江大学的情景式教学法,西北大学的叙事教学法等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研学旅行活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在新媒体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等受到专家普遍认可……
不少同学反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自己原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一些课堂已经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一座难求。
(摘编自《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中国青年网”2019年3月18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高校推进网络思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推进传播层级和深度,唱响主旋律。要与师生的认知特点、成长需求、接受方式“匹配”“合拍”,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变为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对话、讨论辩论。要加强网络思政的资源可用性、在线支持可及性、在线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增强网络思政的沉浸体验。
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具有虚实二重性和相互模塑性。要积极建立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的全城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在线离线整合。坚持将互联网移入、泛在、嵌套于传统的现实教育空间,创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榜样育人等“互联网+”和“十互联网”双向路径。
高校师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制造者。重点要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摘编自陈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光明日报》2019年1月8日)
4.下列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一项是( )
A.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
B.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研学旅行活动。
C.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D.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相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相信自身科研内容,才可能上好课,从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B.只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才能使思政课活起来,因此学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C.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的原因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及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
D.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都需要加强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唱响主旋律。
6.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展开余下试题补天(节选)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①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章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先前用泥造的人,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得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里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掺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佳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垛。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天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②,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注)①伊:她,指女娲。②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情节想象大胆,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文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人们狼狈不堪,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C.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石头,有些人看见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写出了人类的自私、狭隘。
D.文中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已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8.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6分)
9.鲁迅先生的小说主题深刻而丰富,他能洞察并揭示社会、人性最深刻的东西,让人警醒。你能从文中读出哪些丰富的主题?请结合小说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 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                      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5分)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迟缓。
15.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开篇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2)《庄子· 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粒小小的糖丸,_______ 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选择死疫苗最稳妥,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 ______后,顾方舟认定,(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顾方舟_____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______开来。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之后,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产生了,并逐渐走到了每一个中国的角落。顾方舟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装载 深思熟虑 义不容辞 推行
B.承载 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 推广
C.承载 深谋远虑 义无反顾 推行
D.装载 深谋远虑 义不容辞 推广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只要走活疫苗路线,就能消灭脊髓灰质炎
B.在中国选择活疫苗,会承担很重的责任
C.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D.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行不通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B.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C.经过反复探索实验,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D.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几代中国人陪伴的糖丸疫苗诞生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研究表明,人类常常无法同时做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脑无法同时专注做多件事。左右大脑之间有很多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胼胝就是两半球最大的结合纤维。在它的连接下,_________。两个命令同时下达会造成左脑和右脑形成相互竞争关系,而造成不能同时完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而右手画直线则很简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画圆上,右手同时画直线时,大脑_________,只要在起点上自然地保持向后的力度就可以了。但有科学家经过探究发现,有的人先天或后天大脑中的胼胝断裂或损伤,_________。不过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就算多锻炼也不行。
21.下面是超市自助结账机的使用说明,为了方便顾客使用,请为超市画出简要的流程图。每个方框内不超过10个字。(每空一分,共5分)
先在自助结账机的扫描区扫描所选商品的条码,扫描后选择支付方式,可以选择扫码付款或者扫脸付款,逃择扫码付款后,打开手机支付软件中的付款码,在结账机的扫码区扫码就可以完成付款;选择扫脸付款后,在结账机前扫脸,然后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付款成功,打印小票,完成支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洛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