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1  2020-08-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实验中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1)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经由杨小楼的执着改进,在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整体提升,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作品。


浏览完整试题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以纵向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涵、武戏势弱原因及武戏的振兴。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武戏只注重勇猛、激烈的动作形式,不进行艺术创新提升,就会导致武戏精致感的缺乏,进而难以获得有更高审美追求的观众的青睐。
B.京剧出国必带武戏,说明在语言文化相异的异国他乡,武戏更直观、更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表演,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比文戏更大的功用。
C.在大众娱乐日趋多元和流行文化不断冲击的大背景下,武戏如果不能克服自己内外的困难,传承、创新依旧乏力,那么前些年的势弱仍会持续。
D.武戏演员仅仅做到准确把握人物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并不足以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全球性传染疾病,导致人口骤减、家族灭亡,造成的巨大伤害和损失甚至远远超过战争。历史上最为恐怖和神秘的传染疾病是黑死病,在1348年~1352年的时间里,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断送了1/3人口的生命,其导致的死亡和恐慌完全可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
随着卫生和医药领域的进步,人类远离了很多病原体的侵害,然而与日俱增的人口密度和出国旅游人次使病毒的传播更加迅速,全球性传染病更容易大规模爆发,例如起源于西非的埃博拉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烈性传染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的死亡率极高,在50%~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和多发性器官衰竭。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将其称为全球迄今所面对的“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危险是那些潜伏的疾病,因为它们包含有未知的病原体,而且目前没有疫苗,尤其是那些具有高传染性但症状并不明显的疾病,危险系数要大得多。
(摘编自李忠东《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个AI企业、技术团队快速响应,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疫情。AI算法可以对病毒基因进行快速分析。疫情期间快速确诊肺炎病人面临一定困难,核酸检测试剂短缺、假阴性,都在影响肺炎病人的确诊。AI算法的介入,能够快速分析病毒基因,提升确诊效率。
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病毒基因分析的效率由原来的一小时缩至半小时。这套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相比较传统的病毒基因检测方法,有几个方面的提升和优化。首先,检测范围广,相比较核酸检测主要检测病毒序列的两个片段,应用AI算法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基本能覆盖到病毒的全基因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等漏检的问题。其次,可以提前发现病毒变异的情况。第三,该分析平台配备了蛋白结构分析功能。病毒有其序列,序列就是需要检测的物质,病毒的蛋白结构是其真正发挥毒性的东西,蛋白结构当然是跟序列比较相关,但是也需要有一套分析方法去构建它的结构。
该分析平台同时提供了二级结构、三维结构的分析功能,可以帮助疾控人员快速检测到病毒,并知道病毒的结构,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分析和研究能力。该平台基于AI对影像进行分析,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决策诊断,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核酸检验的困境。该平台正尝试向更多省市的疾控中心推广,虽然现在还在优化的阶段,但是通过科技力量去抗击疫情将会是一个趋势。
(摘编自杨雪梅《抗疫阻击战,AI有技可施吗?》)
材料三:
在COVID-19、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将直接检验几年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又需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在依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职责。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使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统一行动、有法可依。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测和预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建立预警制度;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开展培训、演练,使卫生应急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坚决服从统一指挥,遵循相关的技术要求甚至法律要求也就成为赢取胜利的关键。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要群策群力,而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会是制胜法宝。我国现已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法规体系,并能够根据对突发事件认识的深化及技术发展及时充实调整该体系。
(摘编自孙荫众《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千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性人口密度和人们出国旅游活动的增加更易导致全球性传染疾病大规模爆发。
B.埃博拉病毒被称为“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死亡率极高,是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
C.人工智能逐步成熟,借助AI等科技力量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成为趋势。
D.法律法规是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其不断健全有利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病毒基因检测方法检测范围窄,不能及时预判病毒变异,影响了肺炎病人的确诊。


展开余下试题B.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大体覆盖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故能得出准确的病情诊断结果。
C.随着多项法律法规出台,我国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法规体系。
D.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预防疫情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
6.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 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 5 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 300 年一种,兽类平均 8000 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 1997 年 12 月 10 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 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 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引出下文对“古典场景”消失的描述,营造诗意的氛围,暗示主题。
B.文章依据现状猜想将来语文课上,孩子们将面临憧憬“山光水色、鱼跃鸟鸣”,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它们身影的尴尬。
C.文章第⑤段运用排比、反问、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古典场景”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惋惜之情。
D.汉语中类似于“蒹葭”“雎鸠”的一类词,不仅是物的名称,也包含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8.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6分)
9.文章中作者面对“古典之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著闻。瑀没,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讣闻,干持心丧三年。时韩侂胄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将赴镇,访以兵事。干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草草,必败。”猎雅敬干名德,辟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事有未当,干必输忠款力争。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淮西帅司檄干鞠和州狱,狱故以疑未决,干释囚桎梏饮食之,委曲审问无所得。一夜,梦井中有人,明日呼囚诘之曰:“汝杀人,投之于井,我悉知之矣,胡得欺我。”囚遂惊服,果于废井得尸。知汉阳军,重庠序,先教养。值岁饥,籴客米、发常平以振。制置司下令,欲移本军之粟而禁其籴,干报以乞候干罢然后施行。荒政具举。旁郡饥民辐凑,惠抚均一,春暖愿归者给之粮,不愿者结庐居之,民大感悦。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是岁大早,干祈辄雨。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逾月,巨浸暴至,城吃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数年没,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宋史•黄干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B.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C.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D.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丧”,古时一种丧礼,是指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
B.“庠序”,古代地方学校名称,国家最高学府称“太学”,后改为“国子监”。
C.“常平”,指常平仓,古代政府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D.“辐凑”,也作“辐犊”,文中代指车辆。“辐”指车轮的辐条,“凑”指车轮辐条聚集到中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干师承贤哲,备受倚重。黄干师从儒学大家朱熹,朱熹不但指点他入仕为官,更在病重时将自己平日所穿深衣和撰写的书稿交付于他,对他寄予殷切期望。
B.黄干眼光独到,见识高远。韩侂胄谋划大举深入兴兵北伐,黄干却认为草率出兵,北伐必将失败,这一见解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看法不谋而合。
C.黄干为政有方,政绩显著。黄干极力劝勉百姓卖粮、捕捉蝗虫以对抗临川旱灾;他用计谋最终使和州案囚犯服罪;他主持修筑的安庆城历经战乱和洪水都安然无恙。
D.黄干体恤百姓,受民爱戴。汉阳旱灾,黄干多种荒政并举,坚持买进外地粮米救灾,对奔赴汉阳的外地灾民也予以恩惠,不愿回去的让他们在汉阳盖房定居。百姓都非常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淮西帅司檄干鞫和州狱,狱故以疑未决,干释囚桎梏饮食之,委曲审问无。
(2)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古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②。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无根潦④。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①汉节东南: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②旌纛:军中之旗。③易除殆类: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④根潦:指浮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词。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湖北,简称“鄂”,它对很多文人墨客的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人说,没有湖北,就没有中国诗,这并不夸张。例如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湖北对他就相当重要。在苏轼四十五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这天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面对滚滚大江,在感受其壮丽的景象时,不由得追忆起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发出了(1)“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叹。(《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和朋友泛舟游赤壁,想到英雄曹操,如今已不知去处,何况是自己,因而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2)“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元丰六年,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心情忧郁,但面对美好的月色,依然留下了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千百年来,湖北用它的钟灵毓秀接纳、抚慰了多少人,为中国添了多少光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___________;百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_________)。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_______。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更_______的服务。乘客到站后,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搬运行李;有了智能系统,乘车流程也大大简化,乘客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大大________了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断言 一目了然 人性化 提高
B.预言 一目了然 个性化 增加
C.预言 了然于胸 人性化 提高
D.断言 了然于胸 个性化 增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B.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C.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D.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19.在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B.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借助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京张高铁应用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为沿线实时“体检”
D.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帮助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___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__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21.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5分)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广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