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57 2020-08-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 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 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
B.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
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 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美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鸣一—”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展开余下试题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6.“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淡谈它的丰富内涵。(4分)
7.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分)
三、课内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8.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纶巾(guān) 鲈鱼(lú) 寻觅(mì)
B 参差(sēn) 骤雨 (zhòu) 罗绮(qǐ) 嬉笑(xī)
C.珠玑(jī) 萧瑟(sè) 堪察(kān) 吟啸(xiào)
D樯橹(lǔ) 薄荷(bò) 盈袖(xiù) 蓑衣(suō)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重湖叠献 招募 千骑 陡峭
B.树梢 暮蔼 凝噎 何妨
C.舞榭歌台 憔悴 钓叟 故垒
D.寒蝉 良辰 栏杆 消魂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 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是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 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主题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故旨意朦胧,需读者仔细体味。
11、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笙箫 精炼 婉转 万户侯 沧海桑田
B赋予 忸怩 寥阔 一炷香 箭拔弩张
C气概 沧桑 斑阑 水龙头 习以为常
D呕歌 屠戮 家俱 三步曲 融会贯通
1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1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15、 对《定风波》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16、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7、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四、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 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
C. 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 作为理想。
展开余下试题
D. 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 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 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 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 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五、诗歌鉴赏(每题3分,共6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只见京口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
B.头巾歪斜,扇子坠落,藤床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巾偏扇坠藤床滑”七字描写词人醉酒熟睡后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C.上片“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句中“歌”与“归”、“西南”与“东南”相互对应。
D.这首词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描述了词人离别京口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六、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23、(1)《雨霖铃》(柳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描绘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给全词奠定了“愁”情感基调。
(6)《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一人独赏,愁绪顿生,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截止到2月9日12时,因抗击新冠肺炎而牺牲的公职人员54人,其中党员36名,占比66.7%与党员总数占14亿人口不足7%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告诉世人,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是谁在 ,是谁 。
“我是党员,我先上”。多么朴实的一句话,( )。这种力量从何而来?面对 感染的风险,难道他们没有畏惧?事实上,党员也是普通人,他们身后也是一个个家庭,选择在这时挺身而出,不仅仅因为入党时的宣誓,更因为他们懂得“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明白舍小家、为大家,这是身为党员的职责和本分。在牺牲的党员名单中,有不幸被感染的医生,有连续奋战突发疾病去世的民警,也有在落实联防联控中不幸去世的基层工作者,对他们来说,共产党人绝不是一个 的名词,而是一个个实在的行动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阻击战,是摆在14亿人面前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治第一线,在同时问赛跑、痛魔较量中,切实做到守土担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24.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所畏惧 义不容辞 疫病 形象
B.挺身而出 义不容辞 疫情 形象
C.无所畏惧 义无反顾 疫情 抽象
D.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 疫病 抽象
25.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却蕴含着丰富的含意
B.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蕴藏其中
C.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D.让我们好像有了无穷的力量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治第一线,在同时间赛跑、病魔较量中,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
B.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同时间与病魔的赛跑、较量中,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C.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治第一线,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中,切实做到守土担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D.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中,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 ,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 ,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
上一篇: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次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衡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