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3  2020-08-2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次限时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一、文化常识及语言表达(40分)
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2、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2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因遗策:沿袭 B、揭杆为旗:打开。
C、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D、不爱珍器重宝:吝惜。
4、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蒙故业(继承、承接)  膏腴之地(肥沃)
B、履至尊(实行)   振长策(马鞭子)
C、瓮牖绳枢(窗户)   隳名城(攻下)
D、制其弊(疲惫)   逡巡(徘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出官,(京官)外调。
B、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参、井,星宿名,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七庙,天子的宗庙。
C、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这里代指时间。
D、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7、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
C、“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8、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如《诗经•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D、“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祝福》)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主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王道之始也。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浏览完整试题C、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黑色单衣,唐代官服颜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之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古人称“天下”用“四海”“海内”“六合”“八荒”“宇内”,其中“六合”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同义。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为“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1-13小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诗性之书”。此书通篇体现了和谐与包容,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大气度、大风流,作者的目光是别有赏会的那种,但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以及自我超越性,作者无不报以同情的理解,予以真心的欣赏和传神的描绘,这使得无论何时何地的读者,只要开始阅读这本书,总会产生一种 的亲切感,进而走进一个 的史诗性画卷。
它又犹如一部“沙之书”,洋溢着一种独特气息。从整体上看,它的结构是一种既以时序为经、人物为纬,又以三十六门叙事单元为纲、具体事件为目的双重“网状结构”。这样就使文本形成了一个无论是在历史维度还是在文学维度都遥相呼应、气脉贯通的“张力场”。
每则故事基本都有一个中心人物,作者的意图,大概可能是想一个具体人物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目的。条目与条目之间, ,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又可独立欣赏。对此有人 ,( )未尝没有受其影响。
1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在咫尺 波诡云谲 藕断丝连 不以为意
B、咫尺天涯 波诡云谲 拖泥带水 不以为然
C、咫尺天涯 波澜壮阔 拖泥带水 不以为意
D、近在咫尺 波澜壮阔 藕断丝连 不以为然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的布局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B、但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布局结构
C、后世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布局结构
D、但后世以“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布局结构的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3分)
A、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围绕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B、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C、作者的意图,大概可能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
D、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以此呈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目的。
14、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一个对偶句为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①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②不超过14个字。
近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为庆祝建国70周年,要切实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中国戏曲“走出去”就是这样的实践:将中国传统戏曲自信地置于世界戏剧语境之中,用前瞻的视野和大胆的创新让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形成文化的对话与互鉴。戏曲“走出去”,重申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审美原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化部们应当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文化名片,让中国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收获更多掌声。
15、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回了一封信,其中这段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7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时光流逝、桑榆晚景的感伤,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 “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17、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9分)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远大的志向。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展开余下试题19、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下列词类活用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
B、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吃)
D、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
2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C、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D、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2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C、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思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名句默写(13分)
24、(1)《琵琶行》中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 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句子“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5)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没有人是天生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7)《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马富华)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 • 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 • 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先秦《诗经 • 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予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励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选D 解析:A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加(更)。C、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2、答案:选A 解析:A句为定语后置句。BCD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3、答案:选B 解析:(揭:举、举起)
4、答案:选B 解析:(师:拜…为师)
5、答案:选A 解析:B履(登、踩)。C. 隳(毁坏)D弊(弱点、毛病)
6、C 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竹签。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7、B项,《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8、D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9、C项, “唐代官服颜色为青黑色”错,应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10、B项,“海内”指国境之内。“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的是生辰八字。
11、D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符合语境。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该词与后面的“亲切感”矛盾。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万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形容“史诗性画卷”用“波澜壮阔”。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牵挂着。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文句是形容条目与条目之间的关系,用“藕断丝连”。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文句是表示持否定想法,用“不以为然”。故选D。
12、B 结合上下文“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又可独立欣赏”“未尝没有受其影响”分析,补写的句子中心语应为“布局结构”,排除A项、D项。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排除C项。故选B。
13、B 画横线的句子成分赘余且句式杂糅。A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应改为“以……为中心”。C项,成分赘余,“大概”“可能”删掉其一。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掉“的目的”。故选B。
14、打造文化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15、(1)“笑纳”改为“收到”;(2)“爱戴”改为“爱护”;(3)“您的犬子”改为“令郎”;(4)“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5)“惠赠”改为“敬赠”。
16、B (“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错误。本诗第二句写“西日微”确实凄婉压抑,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的是雄浑壮阔之景。)
17、 ①虚实结合。诗人想象着总有一天会挂帆返家,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然现实总归是残酷的,他甚至不知道故园池台的状况,这更见诗人思乡而不得归之苦。
②对比(或反衬)。以他人之团圆美好和自己孤苦一人形成对比,以想象中的归家团聚之乐和现实漂泊孤单形成对比,反差鲜明,更见其思乡之切之悲。
18、D “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9、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


展开余下试题异:①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②《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能为力之感。(2分)
20、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食物)
21、A 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22、B 害民的是荒年错误。
23、(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有的人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鼓”、“既”、“兵”、“走”、句意1分)
(2)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衣”、“食”“王”、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句意1分)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有的人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才停了下来,凭借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地的宅院,在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畜养鸡、猪、狗等家禽,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诸侯贵族家的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济;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刺杀一个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了。”
24、(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4)学不可以已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5、【写作指导】
首先,明确作文类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完成任务为要。题干部分“……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已经明确了写作任务。
其次,写作要求剖析。
①明确写作对象,抓准概念。核心概念是“民族语言”,不宜扩大或缩小概念,将对象置换成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国汉字都是不准确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时所使用的语言。简单点说,就是传统的、本土的语言,不能抛弃“民族”这个限定,泛谈人类所有的语言。当然,由民族语言出发,有充分阐述,再关联到文化层面,是未尝不可的。
②审读题干要求,界定范围。“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就是要求考生从“传承、创造和运用”中,选择一个角度展开作文,不宜每个角度都写一个版块,面面俱到。但如果能抓住其中一个角度,以某一点为侧重点,带动其他两个点,将另外二者融入其中也是符合要求的。只是要注意写作中心一定要突出,主题一定要集中。
比如我们从“运用”民族语言这个角度,可以写运用民族语言能够带动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创新,但是中心词和主题一定要在“运用”上。再比如说我们也可以从“创造”民族语言的角度,谈在“运用”民族语言中进行“创造”,用“创造”的方式进行“传承”等等。无论何种选择,大家一定要明确的是,其他两个关键词,只是为文章主体关键词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行文构思指导。
对于这个类型的作文,我们以前讲过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切入,但在实际作文中要学会选择最易于驾驭、易于展开的角度。比如选择“传承”民族语言的角度,可以从为什么要传承,怎么样去传承来行文;选择“运用”民族语言的角度,适合于从怎么运用,要遵守什么原则去行文;选择“创造”民族语言的角度,可以谈为什么要创造民族语言,怎么创造民族语言。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展开的维度就不相同,写作难度也就不相同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我们在行文时最好不要完全抛离题中材料,应是由抗疫标语的不同风格引出你的观点。材料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标语,那么在行文中,可以做对比权衡、分析提炼。
【阅卷手记】
此题很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要求考生既能有立场有态度,又避免武断与绝对。考生固然可做褒贬,但都注意分寸。 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在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关于前两则材料特别是材料一,有同学认为是“低俗”,全文集中火力对此进行批判。我以为要慎重评定。
语言确实有雅俗之分,但这个“俗”是相对的,民间生活用语,重在表达观点、立场,传递信息,往往通俗直白,甚至有的粗俗不堪。乡间、街头这种场合,若都使用太雅的语言,有的人未必能懂,效果不一定好,阳春白雪也可能曲高和寡。这主要是对使用场合、对象的考虑。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整体文化水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第一则标语中的两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戏谑之语,是善意的警告,是为了增强语言力度。这和网传的那些“雷人语言”还是有所差别的。
从深层次考虑,语言除了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功能,雅致、内涵、清新、美感等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的深层次思考就来了。
标题示例
部分来自考场佳作
1
抗疫标语,就要直击人心
给力的“乡间标语”!
大疫当前, 标语岂能软绵绵?
好标语,就该凝聚精气神
你有你的诗意,我有我的气势
抗疫标语,贵在通俗
若能点醒人,何妨俗一点?
标语之辩背后的文化自卑
接地气,就是好标语
2
莫让汉语“俗”透了
“风月同天”增添守望相助的暖意
标语要多一点人文关怀
既要警醒有力,也得顾及公众情绪
别遗失了民族语言之雅
3
因时制宜,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郑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