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66  2020-09-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秋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卡尔维诺由此指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而不是人类”。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
B.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才可能成为经典。
C.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成机理。
B.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持续地强化。
C.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典的文化观念。
D.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追问这些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
(摘编自黄军《人脸识别技术七夺世界冠军》)
材料四:
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何东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在英国,面部识别和追踪技术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各界甚至发起一项“请警方停止用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的抗议活动。类似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如亚马逊公司利用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此提出了抗议。
(摘编自《科技日报》)
4.下列关于“AI独角兽云从科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它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
B.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是一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
C.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沿技术企业。
D.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识别的准确率要高于中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带来了便利。
B.广州白云机场使用了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效率很高。
C.2015年到2020年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里面,人脸识别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达到了166.6%,位居第一。
D.在国外,因为人们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他们反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


展开余下试题6.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在全球取得优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8.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铁保,字冶亭,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先世姓觉罗,称为赵宋之裔,后改今氏。父诚泰,泰宁镇总兵,世为将家。铁保折节读书,年二十一,成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袭恩骑尉世职。于曹司中介然孤立, 意有不可,争辩勿挠。大学士阿桂屡荐之,迁郎中,擢少詹事,因事罢。寻补户部员外郎,调吏部。擢翰林院侍讲学士,仍兼吏部行走,历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五十四年,迁礼部侍郎,兼副都统。校射中的,赐花翎。调吏部。
嘉庆四年,奏劾司员,帝责其过当,左迁内阁学士,转盛京兵部、刑部侍郎,兼奉天府尹。寻复召为吏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五年,值车驾将幸盛京,疏请御道因旧址,勿辟新道;裁革餽枕送扈从官员土仪;禁从官妄拿车马。上嘉纳之。七年,迁广东巡抚,调山东。河决衡家楼,诏预筹运道。九年三月,漕运迅速,加太子少保。寻以水浅船迟,革职留任。十年,推两江总督,命覆鞫安徽寿州武举张大有妒奸毒毙族侄狱,苏州知府周锷受贿轻纵,及初彭龄为安徽巡抚,勘实置法。铁保坐失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寻复之。
十二年,疏请八旗兵米酌给二成折色,诏斥妄改旧章,革职留任。先后疏论治河,请改建王营减坝,培筑高堰、山盱堤后土坡及河岸大堤,修复云梯关外海口,遣大臣勘议,并采其说施行。十四年,运河屡坏堤,荷花塘决口合而复溃,镌级留任。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酿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逾年,给三等侍卫,充叶尔羌办事大臣。寻授翰林院侍讲学士,调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授浙江巡抚,未之任,改吏部侍郎。擢礼部尚书,调吏部。请芟吏、兵两部苛例,条陈时政,多见施行。林清之变,召对,极言内监通贼有据,因穷治逆党,内监多衔恨,遍腾谤言。会伊犁将军松筠劾铁保前在喀什噶尔治叛裔玉素普之狱,误听人言,枉杀回民毛拉素皮等四人,上怒,追念江南李毓昌之狱,斥其屡蹈重咎,褫职,发往吉林效力。二十三年,召为司经局洗马。道光初,以疾乞休,赐三品卿衔。四年,卒。


展开余下试题铁保慷慨论事,高宗谓其有大臣风。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见,倨傲,意为爱憎,屡以措施失当被黜。然优于文学,词翰并美。两典礼闱及山东、顺天乡试,皆得人。留心文献,为八旗通志总裁。多得开国以来满洲、蒙古、汉军遗集,先成《白山诗介》五十卷,复增辑改编,得一百三十四卷,进御,仁宗制序,赐名熙朝雅颂集。自著曰《怀清斋集》。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酿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
B.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酿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
C.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酿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
D.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至是/事觉诏/斥铁保偏听固执/河工日坏/吏治日弛/酿成重狱/褫职遣/戍乌鲁木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唐朝开始设立,最初是各种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唐玄宗时,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的人居住。
B.花翎,是清代官员插在帽上的一种装饰品,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各级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种佩戴。
C.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保将家出身,却能文能武。他出身武将世家,发愤读书,进士及第,仕宦生涯中,大多担任文职,也曾担任武官。
B.铁保几起几落,仕途不平。他乾隆年入仕,后历嘉庆、道光,既任过京中要职,也任过封疆大吏,还几次被革职免职。
C.铁保熟悉漕运,颇有见地。任漕运总督时,他就治理黄河积极上书献策,提出了中肯意见,朝廷全部采纳了他的主张。
D.铁保论事慷慨,敢于直言。他上书弹劾官员,被皇帝指责;对皇帝极言内监与贼人相通之事,引得内监怀恨,造谣中伤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曹司中介然孤立,意有不可,争辩勿挠。
(2)请芟吏、兵两部苛例,条陈时政,多见施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抱白鹤”是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了范山人的隐者身份和闲逸淡远的心性。
B.诗的颔联和颈联,从范山人一方着笔,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C.诗的颈联实写范山人归泰,山越上越高,已至天门,日观峰也近在眼前了。
D.诗的尾联,有点睛之效,抒发诗人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问而不答,余意无穷。
1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本诗与杜甫的《望岳》均与登泰山有关,但抒发的情感又各不相同,请对比两首诗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描写了营帐中氛围热闹、情义浓郁的饯别场景。
(2)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要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决心;但“____________”一句却揭露了当时诗人遭到讲谤的社会现实。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极言宫廷音乐之声繁盛,堪比闹市鼎沸人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要探求微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一部显微镜“升级史”。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形裂中子源应运而生。它像“探针”,能 诸如DNA、結晶材料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批建设的三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谱仪,已经取得了______的研究成果,中国散裂中子源物理组科学家负责加速器的总体设计,这个加速器涉及几千套设备,过去一年里,(  ),终于找到各设备间的完美组合,而英国和日本的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都经历十年调试才达到设计指标。在这样短的时间获得如此大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在散裂中子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令国外同行______。从去年9月至今年6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先后进行两轮开放运行,申请实验的用户 ,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不断探索,接近事物的本质,散裂中子源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平台。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随着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B.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飞跃,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造就了“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C.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飞跃,而今随着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D.显微镜实现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探测 丰厚 拍手称快 纷至沓来
B.探秘 丰厚 啧啧称赞 趋之若鹜
C.探测 丰硕 啧啧称赞 纷至沓来
D.探秘 丰硕 拍手称快 趋之若鹜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都对这些设备的参数进行了反复调试
B.这些设备的参数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都被他们进行了反复调试
C.每一个功率水平上的这些设备的参数都被他们反复进行了调试
D.他们都对这些设备的参数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反复进行了调试
20.下面是母亲节来临之际征稿启事初稿的部分内容,有的地方用语不合书面语体要求,有的地方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此节日可上推至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人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回家看望母亲,惠赠鲜花、蛋糕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过节。在这一天,人们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弘扬爱母,孝亲的传统美德,《康宁日报》社特举办征文赛,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泸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