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93  2020-09-0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3]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百合花》同步课时作业
3.1 百合花
1.写出加粗字的易错字音。
①挟(______)带 ②斟酌(______) ③褶(______)皱 ④隧(______)道
⑤娇嗔(______) ⑥粗糙(______) ⑦忸怩(______) ⑧尴尬(______)
⑨踌躇(______) ⑩憎恶(______) ⑪虔(______)诚 ⑫氛(______)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 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难以置信 大千世界 沧海一粟 疲惫不堪
B.确信无疑 芸芸众生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
C.确信无疑 大千世界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
D.难以置信 芸芸众生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3.(1)《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她还有代表作《_______》等。她的女儿_______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2)《百合花》运用______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作品整体呈现出_______的美学风格。
(3).《哦,香雪》的作者是_____,她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有代表作《________》和《________》等。
(4)现当代文坛上,有一种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人们称之为________。代表作家有_________和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茹志鹃并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而①__________,《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②__________;即使是写英雄人物,③__________,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


浏览完整试题5.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6.阅读小说《百合花》的结尾部分,完成1-4题。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 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 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我也看见那条奉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课文结尾部分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请根据文意,具体分析“啊”声的不同深意。
(2)新媳妇不顾劝说,在通讯员死后继续为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这说明什么?
(3)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何用意?
(4)如果小说中写到的“百合花被子”被保存了下来,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展,请你为这条不平凡的被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茹志鹃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 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 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然而产物和我的忧虑并没有直接关系。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 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战斗激烈,伤员下来得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担架刚抬到,伤员就不行了。
担架就摆在院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们拭去满脸的硝烟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这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着那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种种愿望,在他们尚有些许暖意的胸膛里,可能还藏有秘密的、未了的心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实在用不着小本本,即便有,也是无从落笔。它们就这样刻在我的心里了,直到现在,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岁月的干扰。
在那三年风风雨雨,没有白昼没有夜晚的解放战争中,像这样值得追述的事迹太多了。在一九五八年春寒料峭的夜里,我把它们都翻了个遍。这里再讲两件和《百合花》不无关系的经历。
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晚,我跟一个通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员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带,敌人经常向那里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他不讲倒还好,这一番交代,倒使我有点紧张起来,就打定主意紧跟住他,他猫腰,我猫腰,他走多快我走多快。反正决不在一位战士面前,丢女同志的脸。可是一上了路,他却不愿我傍着他走,要我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意思我懂,是为了减少伤亡,这也是军人的常识。但是走在这一片一无庄稼,二无树木,无遮无掩的开阔地里,敌人的炮弹又不时地、呼啸着飞来,我不能自制地要往他旁边靠,在他旁边,就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可是他一见我走近,就加紧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后紧追。于是在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 在怪叫的炮弹声当中,我和他两个人,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走得两个人都气喘吁吁,不过一旦当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掉了队,落在他的视野之外了,他就会走回头来寻找。 这位通讯员的面貌我已记不得了,我为什么要去前沿也不记得了。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大作家。奈何!但是这样一次古怪的同行, 无声的追逐,却永远是这么色泽鲜明,甚至那野草的摇动,通讯员的喘息,都仿佛还在眼前,响在耳旁。一九五八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 另一次情况也是如此:也不知是什么战斗以后,什么战役之前了。记忆中出现的,已是我和汪岁寒同志来到班里,坐在战士们的地铺上,倾听他们的开会发言(可能是总结吧)。这个班里有一位刚提升的排长,是一位战斗英雄。这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被时光抹淡了,只记得他很年轻, 很怕羞,说说话就脸红。有一次,我不知跟他说了一句什么笑话,他红了脸笑着,竟像个苏州小姑娘那样扬起手来,说:“我打你!”当然没有打下来,但他这种略带女孩儿的姿态,和他英雄的称号连在一起,摄入了我的记忆。晚上,在一间小小的堂屋里,有一张门板搭起的高铺,这原是排长的床,因为优待女同志,就让给了我。英雄则和汪岁寒同志在地上打了个通铺。夜里,他们头靠头地在轻轻谈话。我居高临下,可以听得很清楚。于是一边装作睡着的样子,一边就竖起了耳朵。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想探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可是听听他们谈的也只不过是些家常话。英雄在谈他的家庭,其中也说到了他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之类的内容。他谈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于是我略感失望,就慢慢睡着了。当时虽然有点失望,但后来想想,这倒有好处,起码脑子里印进了一个真实的印象:英雄不也和平常的人一样嘛。
一九五八年初,那时虽在“反右”,不过文学上的许多条条框框,还正在制作和诞生中,可能有一些已经降临人间,不过还没有套到我的头上,还没有成为紧箍咒。所以,我在翻箱倒柜一番之后,在过去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然而我却一直把他搁在一边,冷落了他。他年轻,质朴,羞涩。差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又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在写的过程中,又生出与小通讯员同乡一节,来补充写出他在家乡做老百姓时期的可爱形象,用中秋的一轮明月,来暗写他儿时的生活情景。当时, 我就想得这么简单,干得也很利索,很快就写了出来,连抄带写大概用了一个星期。
现在回想起来,可庆幸的一点,是没有按着那一段真实生活来加以描红,而是在原来的生活感受基础上,重新捏出了一个人物,又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再回头来看过去的生活素材,并改造、综合它们。
我拿来了原生活中与通讯员夜间竞走的一节,但我舍弃了夜间的景色,舍去了炮声的呼啸的紧张气氛;我拿来原生活中通讯员和我拉开距离的情节,但去掉了原因是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代替以性格。这一段路程的同行,对于刻画通讯员的性格来说,是一段重要的过程。“我”需要走得从容,紧张的战斗还在后面呢。而且有些内容,即使在一个紧张的军事行动中,也无法表现。因此,我把它处理在总攻的前夕,一段平静的间隙时间里,使得“我”与通讯员是在完全正常的环境中同行,致使他和“我”拉开距离,更显得突出,也更能显出性格的矛盾,显出他怕女性的那种特定年龄。同时在这段路程中,要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我” 带着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个感情建立得越有说服力,那么,小通讯员这一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也越具感染力。
总之,没有受原有生活素材的诱惑,而且不客气地把它们打碎,重新加以糅合、综合,创造出另一个似有似无,似生活中又非生活中的形象来,然后再根据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再来选择改造原有素材,而未按真实生活去描红。这是我感到可庆幸的一点。
第二个感到可庆幸的,是当初把这个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小战士,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的,一个年轻人,一个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我写的时候十分放松,毫无负担。写新娘子笑他,给他碰钉子;“我”又如何为难他,他又如何出了一头大汗, 等等。我写得很自如,一点也不怕会亵渎了英雄形象,会降低了英雄身份。反过来说,如果我当时要把通讯员作为一个英雄来写,或者是把那位英雄排长作为模特儿来写通讯员,那么,尽管英雄在生活中显得如何温和湛和得如何像个姑娘,也无法消除我心头的紧张,笔头的沉重。首先,我当然要考虑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如何像个猛虎的一面。而他腼腆的一面, 很可能成为一种谦逊的品德。新娘子也许不敢出现,出现了也不敢笑话他。英雄可以有暂时的失敗(借不到被子),但是受到嘲笑却是有损形象的。“我”和英雄同行,则可能要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成为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写来, 结果,这个人能否站立得起来还是一个问题,别说是英雄了。
说一句不该我来说的话,现在《百合花》里的通讯员,够不上英雄的高度,但如细细推敲一下他的为人和救了民工这一点,似乎评个二等功臣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一点我很没把握。比较有把握的是:文学上的感染力,是不大受人物功绩大小约束的。就如作品的伟大与渺小,不受作品里人物地位高低的影响一样。这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第三个感到庆幸的是,在当时那种向“左” 转,向“左”转,再向“左”转的形势下,我站在原地没有及时动,(后来也动,怎敢不动?)原因绝对不是自己认识高明,而是出于年轻无知的一种麻木。在那种情况下,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滿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 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这位小通讯员的性格,能向纵深发展,还是在碰到新娘子以后。而且他碰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新娘子,是一位特殊情况下特殊性格的新娘子。如果换一个觉悟不高,或者脾气急躁的,干脆不借,或者换一个觉悟很高,性情爽朗者,就一口答应。这样一来,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性格上的矛盾也没有了,于是两个人物也就没有了。而他碰到的偏偏是这样一位新娘子,又偏偏只有一条新被子。这位新娘子在借不借被子问题上,不露声色地进行了一场内心斗争。当她悄悄改正自己的行为,把被子借出来的时候,又带出了一股顽皮相。假设不是在这么一个严酷的战争环境里,又不是要动用她唯一的嫁妆,那她很可能会叫上一声同志弟,然后开一些使人难堪的玩笑。她会到处搜寻同志弟的脏衣服去洗,但又不影响她当众奚落同志弟的衣裳如何脏,补丁又打得如何笨拙等。但是现在这样的环境,又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她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肯了。当“我”和通讯员二次去她家时,她就有咬着嘴唇笑的心情了。她想到刚才这位同志弟给她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自己却给他碰了个钉子。现在自己又借了,少不得又要累他受委屈。她感到自己捉弄了人。如果这时要她出来直白地道歉,一则无味,二则她也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她表现得比较含蓄,骨子里倒是更加亲切。她是真的觉得好笑。她忍了一肚子的笑料,不是不好意思的讪笑,而是一种顽皮的笑,亲切的笑。她笑这位同志弟倒霉,正碰上自己没一点思想准备,想不通的时候。但是倒霉就倒霉吧!也是活该他晦气,谁让他来走这第一道,开这第一炮的呢……


展开余下试题 从这个思想脉络推下去,到最后她把新婚被子劈手夺来,盖上通讯员的遗体,这一动作就有了内心依据。在这一严重的、肃穆的时刻,才显露出她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水平,真感情。就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作品的意念,人物的命运,合拢了,完成了,能够打上一个句号了。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作品写完以后就寄出去了 ,但不久就退了回来。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当然, 这些都是我现在的认识,当时要想得简单得多。 也许想得太复杂了,就没有《百合花》了,说不定。作品一旦写出,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 主要还是要听评论家的,我自己只是零零碎碎记述一下当时的情况罢了。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五曰
(原载《青春》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号)
【注】1958年初,茹志鹃相继将《百合花》投给两家文艺杂志,都被以“情感阴暗,不能发表”为由给退了回来。第三次她把稿件寄给《解放军文艺》,还是不能刊发,但颇有责任心的编辑把该小说转给《延河》文学杂志,3月就发表了。(引自熊坤静《短篇小说〈百合花〉创作的前前后后》)
(1)根据茹志鹃的叙述,她在写作《百合花》时,对生活原型做了哪些加工?请在上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2.关于《百合花》的主题,通常有以下解读,你赞同哪一种观点?或者有何新的解读?请说明理由。
(1)讴歌军民鱼水情,赞扬小通讯员的牺牲精神。
(2)赞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人性人情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3)呈现“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我”的母性, 新媳妇的妻性。
(4)表现年轻生命消逝和美好陨落的悲剧美和孤独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xié ②zhēn zhuó ③zhě ④suì ⑤chēn ⑥cāo ⑦niǔ ní ⑧gān gà ⑨chóu chú ⑩zēng wù⑪qián ⑫fēn
2.答案:(1)-(3)ADA
3.答案:(1)茹志鹃;静静的产院;王安忆(2)以小见大;温馨秀美(3)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大浴女(4).乡土小说;沈从文;汪曾祺
解析:
4.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③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
解析:该语段主要介绍茹志鹃的写作特点。①处后的“《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使用人物性格更鲜明”,是对①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面的句子“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可知,①处应填“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之类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可知,②处所填的内容应该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构成相对关系,所以应该填“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之类的句子;由“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可知,③处应填“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之类的句子。
5.答案:(示例)“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6.答案:(1)新媳妇猛然间认出了躺在门板上却已经濒临死亡的通讯员,发出了第一声“啊”,这声“啊”表示大吃一惊。新媳妇听到通讯员英勇扑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发出了第二声“啊”,这声“啊”是对通讯员英勇行为的赞叹和对他生命安危的忧虑。
(2)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撕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爱、怜惜、崇敬。
(3)“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嫁妆被子上的图案,小说围绕“借被子”来展开情节,用“白色百合花”象征“纯洁的感情”,具体说就是象征了年轻通讯员和新媳妇淳朴、纯真、高洁的美好品格和解放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美好情感。
(4)略
解析:
7.答案:(1)我拿来了原生活中与通讯员夜间竞走的一节,但我舍弃了夜间的景色,舍去了炮声的呼啸的紧张气氛; 我拿来原生活中通讯员和我拉开距离的情节,但去掉了原因是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代替以性格。 在这段路程中,要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把这个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小战士,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的。为什么要新娘子,不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
2.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