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338 2020-09-10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8]
2020年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阶段综合测评
阶段综合测评(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 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 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D [A项,曲解文意。从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B项,混淆是非。“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C项,偷换概念。“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C [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 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A [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笺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城的人来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边。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唆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展开余下试题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嗳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结尾处的一幕乡间喜剧,发生于美丽的菱荡,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情味都浓得化不开,农村社会民情、人性的淳厚朴实,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但也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
B.文中的“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菱荡的水之深。
C.周作人曾经把废名的文章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这个特点表现在文章的语言形式上。
D.“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所以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恶他的不理不睬。
B [A项,“看出农村教化问题,言行的粗陋”分析错误;C项,不仅表现在语言中,更表现在乡村的民风民俗中和人性中;D项,“可见村里的人都嫉妒厌恶他的不理不睬”分析不当。]
5.文章用片段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陈聋子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物形象分析,需要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分析,关键是要能够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如文中的“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等信息,根据这些,即可概括他的形象特征。
[答案] ①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朴实、率真。②善良、不计较。陈聋子帮二老爹卖菜从不起贪财之心,洗衣女问他要萝卜吃,他挑最大最好的给别人。别人逗趣他,他也从不回话。③勤劳、知足。帮东家经营十几年的菜园,尽心尽力,并无怨言。④憨厚,不太爱说话。
6.废名是三十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有人说看他的文章充满了诗境、画境和禅趣,也说陈聋子就是废名的化身。请结合文章分别挖掘文章的美和人生禅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从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性美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美”,要结合文本指出美在哪里,如小说中写到的菱荡的美景、聋子和陶家村村民的朴实的人性等方面,都展现了废名小说的美;禅趣可以从聋子的不计较、淡然处之、坚守本心等角度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美: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性美;禅趣:陈聋子对世俗的不计较,淡然处之,坚守本心。(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7.下列对本词体裁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词牌是“菩萨蛮”,词题是“黄鹤楼”,属于小令,小令或单片或双片,也有多片。
B.词的开篇,词人以俯仰视角来谋篇布局,凭依高处,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
C.词上阕中,词人运用“象征”“叠词”手法,表现出了凄迷、压抑的社会背景。
D.上阕末句中的“锁”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穿”字,又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B [“俯仰”应为“俯瞰”。]
8.词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所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以及决心斗争到底的豪情。首先,黄鹤楼周围的凄迷沉郁的景象触动了词人的心事:国家和民族不能自主、自由。然而,很快他便从这种悲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发出了“心潮逐浪高”的心声,愿意与反动派一决高下,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2题。(12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 [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诗人采用由物到我、由我到物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主体“我”突入到客体中,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
D [“由物到我、由我到物”有误,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里采用的是“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方式。]
11.“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12.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喻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6题。(12分)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C [C项,“大海”暗喻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的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裙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运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D [D项,应是运用反复,显得韵味悠长。]
15.请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我是一条小河》全篇五节,可分为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一对男女青年“无心”相遇,却一见钟情。第二层次(二、三节),“小河”一腔柔情地拓展和抒发,充满了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悲伤,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怨中见执着。
[答案] 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
16.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意境优美的爱情诗。 它的主要手法是以人拟物,借景抒情。诗作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这是诗人心灵的映像,也是诗作的中心意象。
[答案] 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一群青年,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青年,在________的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他们迎面驰来,青春和急切,都写在脸上。在楼道的拐角、电梯口,提着快餐袋,低头看手机的他们差点与我撞个满怀,( )。他们曾被人称为邮差、信使、物流员,现在,他们有一个公认的名称——快递小哥。
这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不但有着健康的肤色和发达的肌肉,也怀揣美好的梦想,________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的速度和效率以分秒计算,飞驰和奔跑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他们来他们走,他们像风一样,飘过后一切如常,不带走一片云彩。
每天清晨上班,我都会遇到一群快递小哥在一处阒静的街角,他们冬天抱着头盔、戴着遮阳帽在夏天,齐刷刷地站着,很像一群即将出征的战士。他们的身后,是一排________的电动自行车。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在想,在接下来漫长的一天里,他们会去哪里?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哪里吃饭、睡觉?他们车载电池的动力够用吗?他们一天会跑多远的路?如果把他们的行动________用线连起来,会不会就是一个“毛线团”?
每天,我们和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或者收件签单,或者扫码寄件,门铃响时,猫眼里是他们拎着饭盒等你开门的急迫。匆匆忙忙,若即若离,司空见惯却又保持神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车水马龙 洋溢 如箭在弦 足迹
B.门庭若市 充斥 整装待发 轨迹
C.车水马龙 洋溢 整装待发 轨迹
D.门庭若市 充斥 如箭在弦 足迹
C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往来的人很多。二者都有“热闹”的意思,前者偏重于街道车马多,后者偏重于门口和庭院人多。根据语境,应选“车水马龙”。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带厌恶色彩,贬义词,如文盲充斥。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整装待发:整理行装,等待出发。如箭在弦:箭在弦上。二者都有“准备好”的意思,前者偏重于准备好了,后者偏重于势在必行。根据语境,应选“整装待发”。足迹:指脚走路留下的痕迹,其后引申到文化等诸多领域。轨迹: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匆匆的神色和雪白的牙齿一下子冲进眼帘
B.一下子冲进眼帘的是他们匆匆的神色和雪白的牙齿
上一篇:
词性、短语语法练习语文试题
下一篇:
《百合花》《哦,香雪》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20年秋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