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徐国亮《中华民族化危为机的辩证意蕴与价值表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危为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B. 化危为机是一种经验思维,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 C.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 D.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法宝,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化危为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阐释化危为机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充分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D. 文章结尾简要指出化危为机的做法,与前文构成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西汉政论家贾谊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B.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这句古语如果作为理论论据之一,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放在本文的第二自然段。 C. 大乱之后有大治,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 D. “化危为机”不仅对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乃至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错误,这种预判不一定完全精准,相关信息第二段“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 C项,“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错误,表述绝对,相关信息第三段“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 D项,“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错误,不是充分条件,相关信息最后一段“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新天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法。比如第二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引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错误,强加因果,儒家文化的地位与礼崩乐坏无直接因果关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问题。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自然灾害减产外,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长期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展开余下试题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会否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如何判断今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今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近几年全球稻谷贸易量约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200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2020年4月3日“粮农智库”微信公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前,方言先介绍了世界粮农组织制定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 目前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为30%,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 方言认为当前粮价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 ,粮食是刚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D. 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谷物进口角度来看,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 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 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6.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答案】4. B 5. C 6. ①生产有保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耕春播稳步进行,粮食生产有保障。②库存有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实现粮食自给。③政策有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错误,根据原文“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可知总体来看,粮食总量虽能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但是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错误,原文说的是夏粮生产“问题不大”,而不是“可以得到保证”,而且文中提到的“夏粮”是指冬小麦,不包含稻谷。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今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近几年全球稻谷贸易量约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即生产有保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耕春播稳步进行,粮食生产有保障。“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即库存有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实现粮食自给。“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即政策有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迟子建 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至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展开余下试题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于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至权,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推开的富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是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才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沉静地坐在石桥上……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立足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 B. 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C. 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 作者认为绍兴是一个让人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8. 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绍兴是鲁迅小说中鲁镇的原型。(2)绍兴孕育了鲁迅,鲁迅用作品创建了鲁镇,绍兴与鲁镇联系紧密。(3)这是作者游览绍兴时的独特感受,作者身处绍兴,仿佛置身鲁迅笔下的鲁镇。绍兴与鲁镇融为一体。 9. (1)用以概括文章的内容:绍兴黑夜的大排档和白日的老街,引发了作者关于鲁镇的联想与感悟。(2)用以形象揭示鲁迅作品的特点:既揭露黑暗,又传递光明。(3)用以象征鲁迅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浪漫的温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D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表述错误。作者认为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不是一个概念。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内容,锁定答题区间,通过筛选,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根据文本“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可知,绍兴是鲁迅小说中鲁镇的原型;根据文本“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可知,绍兴孕育了鲁迅,鲁迅用作品创建了鲁镇,绍兴与鲁镇联系紧密;根据文本“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可知,这是作者游览绍兴时的独特感受,作者身处绍兴,仿佛置身鲁迅笔下的鲁镇。绍兴与鲁镇融为一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设置悬念;3.贯穿始终的线索;4.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5.推动(暗示)情节发展;6. 突出主题;7. 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首先“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概括文章的内容。作者立足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而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鲁迅的作品的特点就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同时又通过作品为人们传递正能量的。所以这里的“黑夜与白天”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作者就是采用以象征手法,通过题目来表现鲁迅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