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26  2020-09-1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6]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课时作业
4.3 “探界者”钟扬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_______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_______ ,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 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 迫在眉睫 繁重 按部就班
B.必需 千钧一发 烦琐 循规蹈矩
C.必须 千钧一发 繁重 循规蹈矩
D.必需 迫在眉睫 烦琐 按部就班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下面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钟扬的颁奖词,横线上应填句子的顺序是( )
超越海拔六千米,________________。
①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②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③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④倒下的时候
⑤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⑥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③④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3.辩论:有人说钟扬明知自己身体出现状况还要坚持超负荷工作,这是对自己和家庭的极其不负责任,没有了生命,还谈什么价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思考。
4.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请概括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将其填写在下面表格的右栏内。

(2)文章题目中的“探界者”的意思是_______。文章是按照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不过自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后,①___________。不仅稻米,今天几乎所有的农林牧业品类都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改良驯化的成果。至于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玉米、红薯、花生、土豆、番茄、辣椒等则是从美洲传入的,都不是绝对意义的原生态食物。如果非本地本季长的不吃,那么我们冬天就几无蔬菜可吃了;如果人工改良过的都不吃,②_________。今天许多人推崇绿色食物,但绿色并不等同于绝对意义的原生态,并不禁止嫁接和反季节种植等技术,其实只要不危害健康和环保,③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而殴打六旬老母,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
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嘲讽,说他“假积极”,这个学生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行和学生的遭遇,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的回答不超过40个字)
(1)面对殴打母亲却不以为耻的男人,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
(2)面对受到讥讽而深感受伤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 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 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城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 800平方千米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 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 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场战斗。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 2 500多千米,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 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 1 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 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生产救灾。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 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中,焦裕禄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杖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 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1964年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


展开余下试题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 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这样,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5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他那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估计的更快一些。
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道:“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副书记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副书记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啊,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 “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了,他望着焦裕祿,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告别了自己最亲密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玫前。 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 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朗读两遍。(1)瘟神( )(2)油渍( )(3)病魔( )
(2)本篇通讯的第一个小标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请分析这个小标题的作用。
(3)描写人物,要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梳理全文,概括文中选取了哪六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焦裕禄同志舍己为公的品质。
(4)为避免冗长沉闷的叙述,作者善于把描写和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请分析下面这段话的妙处。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5)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社会生活中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新闻作品中所报道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等,是人物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的具体表现。本文作者正是运用独具特色的个性语言,塑造出形象美与立体美的时代英模——焦裕禄。请分析下面这句话是怎样表现焦裕禄同志的性格特点的。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6)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公交车上,下班的农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 向老师微笑告别……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细节或自己生活学习中亲身经历的细节,写一段文字。 要求:写生活场景中的人,不少于2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A;(3)A
解析:(1)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是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可把“彰显”改为“检验”。
(2)“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动词,强调必要有。根据语境,应用“必须”。迫在眉爽: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千物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繁重”形容工作、任务等多而重,“烦琐”意为繁杂琐碎,根据语境,应用“繁重”。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


展开余下试题(3).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前面有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故选A.
2.答案:B
3.答案:略
4.略
(2).探寻生命边界的人;时间
解析:
5.答案:①我们吃的就不再是原生态稻米了②那我们就只能吃野果和野兽了③没有必要苛求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前面“不过自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后”和横线后面“几乎所有的农林牧业品类都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改良到化的成果”“至于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玉米、红著、花生、土豆、香茄、辣椒等则是从美洲传入的,都不是绝对意义的原生态食物”推新,应填表示“我们吃的就不再是原生态稻米了”意思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面“如果非本地本季长的不吃,那么我们冬天就几无蔬菜可吃了”“如果人工改良过的都不吃”推断,应填表示“那我们就只能吃野果和野善了”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面“今天许多人推崇绿色食物,但绿色并不等同于绝对意义的原生态,并不禁止嫁接和反季节种植等技术,其实只要不危害健康和环保”推断,应填写表示“没有必要苛求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意思的句子。
解析:
6.答案:(1)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解析:(1)面对殴打母亲却不以为耻的男人,要指出男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易峰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
(2)面对受到嘲讽而深感受伤的学生,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同时指出应该如何面对别人的嘲讽。
7.答案:1.(l)wēn (2)zì(3)mó; 2.“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是引语,也是形象的民谚,语言通俗,朴实无华而富有哲理,写出了焦裕禄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主人公思想的光辉。
3.(1)刚一上任,就亲自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了解情况,观察灾情,鼓励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坚定信心。(2)带领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而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使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力量。(3)在紧急的生产救灾工作中,带领干部深入一线问寒问饥,解决群众的困难。(4)关心同志们的身体健康,自己却忍受肝病的折磨,从不肯因此耽误工作。(5)生命最后一刻的要求是把自己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死了也要看着沙丘被治好。(6)虽然焦裕禄去世了,但是兰考的干部和群众继承了他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奋发图强。
4.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通过细节描摹,刻画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5.这段话反映出焦裕禄一心想把沙丘治好的愿望,符合他坚强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符合焦裕禄这位灾区县委书记的身份,符合他即将离开人世时的特定心情。
6.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