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89  2020-09-1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9]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习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 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3. 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赋诗”意为作诗。
2.
答案 D
解析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
答案 A
解析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
答案 C
解析 A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项“之兄”应为“之弟”。
5.
答案 A
解析 “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浏览完整试题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02读,与诗人相通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 村酤gū 闭廪lǐn
3. 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 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5.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03品,与诗人同行
1.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 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 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05悟,与诗人同感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文氏外孙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