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5  2020-09-2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练语文试题(9.13)
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练
语文测试题(9.13)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这件事已引起人们的警觉。
B.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小题。
从吾道人记
王阳明
海宁董萝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诗闻江湖间。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旦夕操纸吟鸣,相与求句字之工,至废寝食,遗生业。时俗共非笑之,不顾,以为是天下之至乐矣。
嘉靖甲申春,萝石来游会稽,闻阳明子方与其徒讲学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入门,长揖上坐。阳明子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又询知其为董萝石也,与之语连日夜。萝石辞弥谦,礼弥下,不觉其席之弥侧也。退,谓阳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见世之儒着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直假道于是以求济其私耳!故遂笃志于诗而放浪于山水。今吾闻夫子良知之说,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后知吾向之所为,日夜弊精劳力者,其与世之营营利禄之徒,特清浊之分,而其间不能以寸也。幸哉!吾非至于夫子之门,则几于虚此生矣。吾将北面夫子而终身焉,得无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贺曰:“先生之年则老矣,先生之志何壮哉!”入以请于阳明子。阳明子喟然叹曰:“有是哉?吾未或见此翁也!虽然,齿长于我矣,师友一也,苟吾言之见信,奚必北面而后为礼乎?”萝石闻之,曰:“夫子殆以予诚之未积欤?”
辞归两月,弃其瓢笠,持一缣而来。谓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织也。吾之诚积若此缕矣。夫子其许我乎?”秦入以请。
阳明子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萝石日有所闻,益充然有得,欣然乐而忘归也。其乡党之子弟亲友与其平日之为社者,或笑而非,或为诗而招之返,且曰:“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是耶?”萝石笑曰:“吾方幸逃于苦海,方知悯若之自苦也,顾以吾为苦耶?吾方扬警于渤邂,而振羽于云霄之上,安能复投网罟而入樊笼乎?去矣,吾将从吾之所好。”遂自号曰“从吾道人”。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废寝食,遗生业 遗:遗留
B.直假道于是以求济其私耳 直:只,只是
C.然后知吾向之所为 向:往昔、从前
D.方知悯若之自苦也 若:你们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忽若大寐之得醒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①直假道于是以求济其私耳 ②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
C.①得无既老而有所不可乎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①夫子其许我乎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6.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吾言之见信,奚必北面而后为礼乎? 吾未或见此翁也!
B.时俗共非笑之,不顾 顾以吾为苦耶?
C.或笑而非,或为诗而招之返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 驼业种树
7.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揖,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B.嘉靖甲申春,年号纪年法,明朝以后,每个皇帝在位时一般只采用一个年号,即一帝一元。因此人们也大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世宗称为嘉靖皇帝、清圣祖称为康熙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
C.北面,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也指弟子行敬师之礼,文中即为此意。
D.乡党,“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同乡。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
B.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
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
C.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
D.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萝石原本认为作诗是天下最快乐的事,而对儒者持有偏见,认为所谓圣贤之学,是借道学之名成全自己的私欲。
B.听了阳明子“良知”的言论,董萝石觉得自己先前做的事使精神疲困、力气消耗,与世之营营利禄之徒没有什么区别。
C.阳明子觉得董萝石年纪大,诚心不足,所以不收他为学生,董萝石之后又拿着老妻亲手织的细绢来表达自己拜师的诚心。


展开余下试题D.董萝石先前的子弟亲友认为他跟着阳明子自讨苦吃,劝他回去,董萝石却自觉乐在其中,反而可怜他们自讨苦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小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0.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田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11.下列对诗歌情感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B.颔联写野草花开花落,鸣鸠相乳相酬,一片片欣欣向荣,自然万物遵循荣枯更替的规律而生机常在,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颇感欣慰。
C.颈联“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满含对豪门贵族奢侈生活的抨击。
D. 尾句“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______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______,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
春节“亚文化”的作用______,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______,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
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尬的存在。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承受 真实写照 不容小觑 拥趸
B.承担 真实反应 不容小觑 景仰
C.承担 真实反应 不可估量 景仰
D.承受 真实写照 不可估量 拥趸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B.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
C.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D.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被赋予很多______。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了“用笔之道”上。“用笔之道”便是“做人之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后则要写出力度,要______,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______的文化理念。每个人______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1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毛笔——‘文房四宝’之一”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波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内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
B.内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虽然
C.内涵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都
D.内含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虽然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B.所以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C.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D.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展开余下试题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板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1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怨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附加题1.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附加题2.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主观题
19.名句填写(每空1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留下了“ , ”的千古佳句。
(2)《小石潭记》中,作者静坐潭边,四周清寂无人,使人生出“ , ”之感,委婉表达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
(3)《三峡》中郦道元先写山,用“ , ”直接写三峡两岸群山之高峻雄险,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 , ”。
(5)“猿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 ”,又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 ”。

实验三部语文周检测试题(9.13)教师版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