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9  2020-09-2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桂林十八中2020-2021学年度19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语文
命题:莫秋莲 审题:孙淑梅
注意事项:
①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聚焦社会热点是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主旨所在。它们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都挺好》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展现新一代女性争取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奋斗过程;《老妈有喜》涉及二孩政策、中年妇女境遇、青春期叛逆等社会热点话题,书写了两代女性的成长与自我价值追求,颇具时代气息;《彩虹在转角》书写了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读者内心的痛点,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着力点。比如,描写深圳发展历程的《深圳谣》,展现内蒙古草原牧民投身经济建设的《草原上的红飘带》;描写彝族生活的《我在弊乡的故事》,展现西北大漠风采及当地工厂发展的《又细又长的棉纱棉》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运用双语写作,在作品中展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少数民族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文学创作扎根人民生活之中,获得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声,这是伟大时代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历史使命与必然要求。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力的一种体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观照伟大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婉波《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大多数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创作。
B. 网络文学作品均既描绘人物个体,也塑造人物群像,描绘了一幅幅恢弘的社会画卷。
C. 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聚焦社会热点,-些少数民族作者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D. 现实主义网络文学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创力,应该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论证近年来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这中心论点。
B. 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多采用举例论证 方式,例证翔实,使文章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 文章论证网络文学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着力点时,平均着墨,例证鲜明。
D. 文章结尾指出了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价值、应秉持的写作理念和应切实担负起的责任。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只要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 《中国铁路人》《造车》等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时代感强,而且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
C. 《都挺好》描写新一代女性对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追求,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D. 网络文学积极书写现实既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和读者的需要。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网络文学作品均既描绘人物个体,也塑造人物群像,描绘了一幅幅恢弘的社会画卷”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文中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项中为“网络文学作品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论证网络文学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着力点时,平均着墨”错误,从文中来看,并非平均着墨,而是侧重在民族特色上。文章在举例时,举“民族特色”的例子要多于举“地域文化”的例子,后面还专门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只要……就”的推论不当,“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只是说明网络文学有了创新,但如果并没有向良好的方向创新,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项,于文无据。“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文章中并没有表明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一定从事过其作品所显示的职业。
C项,“体现了强烈 女性意识”错误,从原文“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可知,并没有体现“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相结合。
故选D。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余下试题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 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A项,“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错误的。由原文“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可知,我国在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A项,“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是错误的。由原文“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可知,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缺乏”。
B项,“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是错误的。由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
D项,“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是错误的。由原文“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可知,“世卫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由原文“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由原文“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响器
刘庆邦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
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


展开余下试题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请响器班子吹一吹。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院子走去。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这是镇上崔豁子的响器班子,那个年长些的就是四乡闻名的崔豁子。
他们吹奏出的曲调一点也不现代和复杂,有着古朴单纯的风格。不消说,曲调代表的是人类悲痛的哭声,又绝不模仿任何哭声,它更接近旷野里万众的欢呼,天地间隆隆滚动的春雷。人们静默地听着,只一会儿就不知身在何处了。
死者出殡时,响器班子是在行进中吹奏。响器在旷野里吹奏,跟在庭院里吹奏给人的感觉又不同些。收去庄稼的千里大平原显得格外宽广,麦苗长起来了,给人间最隆重的仪式铺展开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在长风的吹拂下,麦苗又是起伏的,一浪连着一浪。高妮不认为麦苗涌起的波浪是风的作用,而是响器的作用,是麦苗在随着响器的韵律大面积起舞。不仅是生性敏感的麦苗,连河水,河堤外烧砖用的土窑,坟园里一向老成持重的柏树等等,仿佛都在以大笛为首的响器的感召下舞蹈起来。响器的鸣奏对举哀队伍的帮助更不用说,有了响器的点化,哭就变成了对生死离别的歌咏,就有了诵经的性质,并成为人类世代相袭的不朽的声音。
高妮走在响器班子左侧前面一点,为了听得真切,看得真切,她不惜倒退着走路。高妮心中热浪翻滚着,她不可避免地泪流满面了。麦地里腾起的尘土刚粘附在她的泪痕上,后续的更加汹涌的泪水就把前面的泥土冲刷掉了。
死者入土后,响器班子拐上大路,直接向镇上走去。高妮有些不由自主地尾随过去。崔豁子问,你跟着我们干什么?高妮的回答连她自己事先也没想到,她说,我想跟你学吹大笛。崔豁子把高妮上下打量了一下,说,回去请你爹来找我吧!高妮大喜过望,两眼顿时开满泪花,一路小跑回去了。
高妮家的人不同意高妮去学吹大笛。因为吹大笛不是女孩子家干的事。父亲打了她,下手很重,把她打哭了。她听见了自己的哭声,哇哇的,通畅而嘹亮,像是从肺腑里发出来的,底气相当足,跟大笛的声音也差不多吧。父亲不许她哭,命她憋住,憋住!可是她却往大里调整了口型,哭得更充分了。父亲拿过一块毛巾,塞进她嘴里去了。鼓着腮帮子貌似吹大笛的高妮,只能在脑子的记忆里重温大笛的音响。大笛响起来了,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哪是天上,哪是人间。然而好景不长,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那风是呼啸着过来的,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吹奏力。地上的一切,不管是有孔的无孔的,疾风都能使它们发出声响。屋顶的茅草被卷向空中,发出像是雨燕的叫声。
母亲把她嘴里的毛巾掏出来时,是让她吃饭。她咬紧牙关,不吃。不光不吃饭,连话也不说了。
父亲请来一位亲戚,帮着做高妮的工作。这位亲戚用历史的观点,说吹大笛属于下九流行业,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吹大笛,一辈子就被人看不起了。说得苦口婆心,可高妮仍坚持绝食,拒绝说话。后来这位亲戚对高妮父亲说,人各有志,算了,给孩子一条活路吧!
没人会关心高妮为练习吹大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个人来到世上,要干成一件事,吃苦受罪是不言而喻的。两三年后,高妮吹出来了,成气候了,大笛仿佛成了她身体上的一部分,与她有了共同的呼吸和命运。有人说她的大笛能呼风唤雨,要雷有雷,要闪有闪;能让阳光铺满地,能让星星布满天。只要一听说高妮在哪里吹大笛,人们像赶庙会一样,蜂拥着就去了。
消息传到外省,有人给正吹大笛的高妮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京城一家大开本画报上了。照片的题目没提高妮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响器。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文章开篇先声夺人,突出了大笛对高妮的影响力,大笛声仿佛唤醒她“沉睡”的内心。
B. 响器在旷野里吹奏,高妮听得“泪流满面”,写出高妮被大笛征服、沉浸在大笛的曲调中难以自拔,有力地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
C. 高妮想进响器班子学吹大笛,家人竭力反对,小说围绕高妮与父母间的矛盾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借以表现高妮的情感世界。
D. 文中写高妮学大笛的过程,用笔极简,作者通过人们对她演奏大笛的神化,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她为此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
8. 请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从手法及内容方面加以赏析。
9.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C 8. (1)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例如通感想象,将大笛的乐曲声形象化,通过对“红霞”“狂风”“暴雨”等景物的描摹,表现乐曲的激越高亢,富于色彩美和画面感。夸张,展开联想和想象,极言自然物的变化,来摹写大笛乐声的效果,富有震撼力。对比,以天气的明朗和狂风暴雨的对照,突出大笛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2)展现了高妮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高妮对大笛的神往和执着,体现了她绝不妥协的坚定意志。
9. (1)“响器”本指大笛,是高妮所喜欢的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2)“响器”代表着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高妮冲破世俗的阻碍学大笛,彰显了女性的坚韧。(3)“响器”代表着高妮被唤醒的生命,彰显着生命的力量。高妮就是响器,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彰显生命的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
C项“……小说围绕高妮与父母间的矛盾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借以表现高妮的情感世界”理解错误。小说以二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高妮眼中大笛魅力,以表现高妮对大笛的迷恋。余下的篇幅,绕着高妮冲破父亲的阻挠,来展现她对大笛的热爱与追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手法的鉴赏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手法:①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大笛响起来了,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哪是天上,哪是人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乐曲激昂;以“然而好景不长,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那风是呼啸着过来的,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吹奏力”来写乐曲转向高亢;以“地上的一切,不管是有孔的无孔的,疾风都能使它们发出声响。屋顶的茅草被卷向空中,发出像是雨燕的叫声”来写大笛让人震撼的乐声。②联想和想象,将抽象大笛的乐曲声化作眼前生动的画面,把大笛的乐声想象成通过对“高粱”“红霞”相接,“狂风”“暴雨”呼啸,“茅草”被卷上天空发出叫声,表现乐曲的激越高亢,想象大胆且富于色彩美和画面感,同时也展现了高妮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高妮对大笛的神往和执着。③夸张,极言自然物的变化,来摹写大笛乐声的效果,富有震撼力。④对比,“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和“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两种天气进行对比,突出大笛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也体现了她绝不妥协的坚定意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鉴赏能力。
①由第一段“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可知,“响器”本指大笛,是高妮所喜欢的乐器。②由“高妮大喜过望,两眼顿时开满泪花,一路小跑回去了”可知,高妮对学大笛充满渴望,这是她的追求和理想。由“高妮家的人不同意高妮去学吹大笛。因为吹大笛不是女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壮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