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28  2020-09-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8]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琵琶行并序
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运用了借代修辞,诗人用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借巨大的落差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显琵琶女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内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定还是没有从村民的角度出发。
B.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使得每一个漂泊者都感受着同样的悲欢离合。
C.混迹官场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我的兄弟叫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凸显人物内心。
4.下面两组短语分别属于两副关于《琵琶行并序》的对联,顺序已被打乱,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形成对联,写在横线上。
第一组:枫叶四弦秋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枨触天涯迁谪恨
第二组:堤建西湖  心在苍生  千秋永祀老诗翁 神归东洛  笔诤时政  万户争传新乐府
(1)上联:
下联:
(2)上联:
下联: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          。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必须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体会它的深微之处,领略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抓住情致,②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③          ,而且要反复地朗读。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        ”。


浏览完整试题(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        ”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        ,        ”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        ,        ”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
(8)《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遐想。
D.这首诗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有人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天东望夕茫茫”一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茫茫”,诗人心中顿生清凉之感,和尾句的“清凉”相照应。
B.诗的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星斗在银河两侧闪烁,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的景象,相互辉映。
C.本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的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颔联的“灯火”“星河”,颈联的“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D.诗歌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画面增添了人情之美。
4.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 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 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代用来固定发髻或联结冠发的针形首饰。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③濯:洗。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起”是本诗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来写的。
B.首联紧扣诗题,写自己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起迟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于政事,将堆放在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地审核清楚。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一下冠缨。
6.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四、微写作。
7.在幽静的夜色中,优美的旋律萦绕耳畔,定会让你心旷神怡。结合你熟悉的适合在夜晚演奏的乐曲,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要求:写出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美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展开余下试题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沉默肃穆的氛围,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完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充分地传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创作者需要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将更有感染力。

高考练
古代诗歌阅读之间接抒情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常常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掌握古代诗歌中的间接抒情,对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至关重要。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3.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4.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5.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7.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8.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9.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理解不全面,结合“朝”“夜”分析可知,诗句不仅浓缩了春秋两季,还有朝夜二时。
2.B 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④写的是琵琶女的境遇。
3.C “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的情感,此处望文生义。
4.答案 (1)上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下联: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2)上联: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下联: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相同、仄起平收。首先找出内容相关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要求,确定上下联。
5.答案 ①传达出一种情致 ②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③必须朗读
解析 ①处,后文是“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而前文已提到“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故此处应补写“传达出一种情致”。 ②处,根据前文“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可知,应补写“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③处,根据前文“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和后文“而且要反复地朗读”可知,应补写“必须朗读”。
6.答案 (1)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4)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6)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7)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8)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片段读写练
1.D “‘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明月中”交代了时间,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2.答案 《琵琶行》运用大量笔墨对琵琶乐本身进行铺陈描写;《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听者的感受衬托筝乐。
解析 本诗与《琵琶行》写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琵琶行》手法明确,对琵琶乐进行了铺陈描写。本诗主要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起,是侧面描写。
3.B “天际星斗在银河两侧闪烁”错误,“星河一道水中央”写的是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4.答案 ①动静结合,“风吹古木”为动景,“月照平沙”为静景。②视听结合,“风吹古木”从听觉角度写景,“月照平沙”从视觉角度写景。③比喻新奇,“晴天雨”将风吹古木的声音比作雨声,“夏夜霜”将洒落地上的月光比作霜,生动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分析这两句诗是如何写景的,可从诗句使用的手法入手进行具体说明。如“晴天雨”“夏夜霜”使用了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的声音比作雨声,后者将洒落在沙地上的月光比作霜,生动形象。
5.A 本诗并非自始至终都围绕“晚起”来写。
6.答案 ①官吏身份。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衙鼓声”。②人至迟暮。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⑤品性高洁。向往去清澈的松江洗涤尘缨。
解析 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游子”,等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最后分析人物的具体行动、生活环境等。由诗中“冬冬”的“衙鼓声”可知,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官吏;由“头虽白”可知主人公已至暮年;由“眼校明”可知主人公审核认真、明辨是非;由“乘兴出”“信风行”可知主人公在闲暇时外出游玩;由欲用清澈的松江水洗涤“尘缨”,可知主人公品性高洁。
7.写作指导 要写出听音乐的具体感受,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的感知。同时,恰当地运用想象和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注意“幽静的夜色中”这一特定的环境。
模拟练
1.C A.“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中的“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可知,文学创作者不是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而是文字语言要讲究含蓄,不必过于追求表达情绪意旨。B.“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D.“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自然碰的巧”。
2.C “逐层递进”错误。
3.B “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根据所学课文可知,《关雎》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
高考练
1.D “受恩必报”无中生有,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
2.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解题技法
分析诗歌抒情方式三步骤
1.读懂诗歌
①写什么(景、物、事、人等)。
②为何写(抒情、言志、明理等)。
③怎样写(抒情方式及其效果)。
2.审清题意
问什么——答什么。
3.规范答题
①分析所运用的抒情方式。
②分析所描绘的对象(即景、事、物等)。
③分析这样写的作用(表达的情感、产生的效果等)。
3.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诗的中间两联。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可抓住“百战”“铁衣”“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4.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内容是写景,可以说“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5.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6.答案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7.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意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处为想象之景,诗人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8.答案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 词的上阕,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中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人生经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9.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做法,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0-2021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