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B.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 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D. 《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14.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具体 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B.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C.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D.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C. “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D. 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几乎所有作品”。 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的表述错误。“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而不是“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D项,曲解文意。“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的说法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金庸作品的特征。原文是说,“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这并不等于“虚无与消极”。 B项,“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的表述不正确,不是完全地“否定”,而是“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C项,以偏概全且强加因果。“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原文的表述是: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 故选D。 (四)作文(60分) 16. 请以“深深地感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深深地感谢 我不美,甚至有些丑。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粗短的眉毛,宽大的下颌……于是,我尽量躲在人群之后,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上课时不抬头,放学后不结伴。我想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让别人注意不到我。为什么我没有别人那样娇美的脸庞、白皙的皮肤?为什么我没有精致的五官、纤细的身姿?太令人沮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外貌而生发的自卑越来越重,重得令我愈发抬不起头。进入高中后,我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从不和同学在周末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