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0  2020-10-09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首师大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
蔡如鹏
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原进步党人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担任编辑部主任。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份《晨钟报》面世。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 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以下称《<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在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 了他的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华。他说,《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晨钟>之使命》一文是李大钊第一次正式地向社会提出他的“青春中华”宣言,正式 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随后,他又陆续在《晨钟报》发表了10余篇短文,大多都是围 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
但李大钊阐述“青春中华”思想最早的文章,却不是《<晨钟>之使命》,而是另一篇完成更早并且后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青春》。
《青春》一文最早发表于 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写作《青春》时, 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在反袁斗争的高潮期,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一定会胜利。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1918 年,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 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当时已是学界 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 答,还经常推荐新书。1949 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 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 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 世之气魄”。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 240 元,随后可以加到 280元”。这样的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 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


浏览完整试题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1927年4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 38 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摘编自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但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 化”了,所以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传统文化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B. 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毛泽东的时常登门请教,不 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堪称青年的导师。
C. 李大钊一生清廉,虽然每月工资不低,但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 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 是接济贫困学生。
D. 李大钊思想解放,追求进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生紧跟近代中国革命的步伐,号召国 人创造“青春中华”,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并号召青年不畏困难与 障碍,追求进步与自由,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
B.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洞察了革命发展的乐观形势,回国后发表了最早阐述“青春中 华”思想的《青春》,号召青年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C. 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不计名利,轻轻松松地生活,永葆青春的活力, 才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D. 文章详写李大钊在北大期间关心、爱护、引导毛泽东的事例,突出了他对青年的巨大影响、 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以及为建造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
3. 作为一篇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的传记,本文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①偏重革命宣传,突出他为宣扬“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选材典型,剪裁得当;②从革命与为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一位成功的革命家必须具备的伟大人格;③评述结合,既写经历,又穿插精当议论,肯定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④语言平实有力,大量引用传主的言论及他人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与传统文化决裂”分析有误,他是号召青年决裂的应该是老旧传统,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轻轻松松地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以及“自由之精神”的本意是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本结构特色的能力。
从全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来看,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传主的革命主张,发表《青春》《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在《晨钟报》上发表10多篇短文等,号召青年勇往直前,与旧传统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传文的后半部分重在写传主对青年学生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引领,这是对其人格、人品的记述。传文的选材很精当,能从不同角度凸显传主的精神和品格,刻画出的传主形象很鲜明;全文议论和记叙穿插进行,其中既有传主的言论,也引用他人的评价,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文末作者的评价以及引用的胡乔木的评价,“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言简意赅、鲜明直观的肯定了李大钊先生的中国历史地位以及其突出的人格贡献,增强了文章的核心感染力。
【点睛】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及分析文本结构特色,一定要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有微观意识;提炼和概括时需要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二)
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句话,劳动文 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文化。
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但是,如果全社会不出现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氛围,那么,不论是劳动文化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还是劳动法律和政策,都难以变成现实。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普及,二是把劳动文化贯穿于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如此一来,劳动教育(以下简称“劳育”)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把劳育列入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实施。1957年毛泽东强调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补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6年毛泽东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高度重视劳育和政治教育。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教育法》恢复了德智体等全 面发展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增加美育,提倡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余下试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育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劳育,可以多多吸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育经验,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自食其力者、自然改造者和社会合作者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劳育的核心是确立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所谓劳动历史观,就是确认劳动(包括智力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主要推动力。这并不是说,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推动力,而是说劳动相对于权力、资本等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优先地位,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一旦停止劳动,整个人类文明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自然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从劳动观念(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这一原点出发,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的完整体系。
劳育以提高学生改造自然的能力为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知识的增进和智力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体力的增强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有专家因此把劳育包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摘编自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 和劳动教育的回归》)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依靠劳动者、为了劳动者的文化,它要垄断全部文化。
B. 把劳动教育列入当前教育内容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肯定,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C. 劳育要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等身份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D. 劳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财富,也创造了人类文明。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之前,先详细解说了劳动文化的内涵。
B.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劳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个时期劳育的重点。
C. 文章在论证劳动历史观时,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劳动的本质特征。
D. 文章在论证劳育的基本任务时,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力、资本等从劳动中派生而出,其价值低于劳动的价值,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更重要。
B.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别的劳动教育内容,当下的劳育要能够体现时代性。
C. 如果要把劳育融入教育体系,就要准确把握劳育与其他四育间的关系。
D. 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在内的劳动是人类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助力。
【答案】4. C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进行比对、分析。
A项,“它要垄断全部文化”表示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
B项,“是对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的说法错误,据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看出,劳育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内涵不同,当前的劳育与之前的也有区别,说明这不是“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D项,“劳动的缺乏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不是说“劳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阐述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并没有提及孰高孰低。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对重要信息的推断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带入文中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推敲。
A项,“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更重要”的说法,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表述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劳动比权力和资本“更重要”。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三)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 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伦、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 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展开余下试题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象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 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此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 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 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 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这些认识符合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
C. “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
D. 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诗人、读者两个角度谈论了“诗意”问题,并重点在诗人创作方面进行了阐述。
B. 文章从人们认为的“诗意”出发展开论述,从而阐释了“诗意”的具体内涵。
C. 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 现状,体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D. 文章引古论今论述“诗意”,进而阐述生活与诗意的关系,论据典型而语言概要。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 只有勇敢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灵感,你才能真正了解诗意。
C. 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 无论禅味或是幻象,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答案】7. C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错。原文第三段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由此可知,不是“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而是在“扮演着陌生的角色”,本项属曲解文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C项,“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错。文章第一段重点论述作者眼里的诗意,二三两段重点说明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第四段阐述什么是诗意,第五段写“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故“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错误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
D项,“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错。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原文最后一段说“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故选D。
二、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 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 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1.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0. C 11.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分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C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写了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雪沾衣”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尾联“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知,突出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讨论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首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