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⑧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 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象”。 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关情况。 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 当今社会的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就离不开”说法绝对,结合“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分析,原文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A项,结合文本内容“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 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分析,选项内容缺少“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 B项,偷换概念,结合“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 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展开余下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秦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虎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测改)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村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 B. 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 “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 四则材料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说法错误。“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错,而材料二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选项B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四则材料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说法错误。“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不当,材料二不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而属于新闻评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结合材料一末句“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整理概括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结合材料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整合归纳出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结合材料三,精准扶贫“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可整理出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结合材料四“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可以归纳提炼出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展开余下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 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绷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 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 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 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⑥“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 ⑧“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⑨“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 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⑪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⑫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⑬“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 【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B. 小说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 C. 小说中除了运用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作者的叙述语言直接塑造人物,如第②段中对柯捷尔卓夫中尉的介绍。 D. 小说⑤~⑩段中描写士兵的受伤情况以及士兵和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对话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情况。 8. 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 9. 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 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中为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7. A 8. ①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②通过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③通过中尉与伤兵的对话,描述出战争的惨烈。 9. ①柯捷尔卓夫中尉“还扎着绷带”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②柯捷尔卓夫中尉“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与下文对他“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介绍相照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③“聂赫留朵夫不知该用‘您’还是‘你’”称呼玛丝洛娃,“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他对玛丝洛娃满怀内疚的复杂心理状态。④玛丝洛娃从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强忍心中怒火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媚笑”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作为一个妓女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无中生有。文中描写这辆马车的特别在于是“军官坐的马车”,是烘托人物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侧面描写。 本文所要叙述的对象、表达的中心是战争,那么从侧面来表现战争,就是从与战争相关的人、事、物来表现。本文在描写时没有从战场战斗的激烈情况入手,而是从士兵的受伤情况、士兵和中尉的对话来表现,达到了从侧面突出战争残酷的目的。比如“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通过写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表现战斗的残酷和激烈;“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通过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