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17  2020-10-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7]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
橹,船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有文采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D [“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D [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B [“烽火”代指战争;“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管弦”代指音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涛涛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8)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浏览完整试题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
B [文段分析了李清照的两种社会角色:“作为女人”的她对应的是④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的她对应的是①的“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由此可知⑤④、⑥①应分别连接。②③为排比句式,且②中包含主语,故此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②③。]
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
7.根据前后语境,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语意丰富,前后贯通。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高士, ① ,如献身边塞、反对侵略的战士),多姿多彩的景物(如惜别的杨柳, ② ,失意的落叶,得意的春风),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 ③ ,朦胧隐晦,悲壮苍凉,清健俊爽。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 ④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②思念的圆月 ③沉郁顿挫 ④渲染烘托(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亦可)
8.“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答案] 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 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C [C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眼前景。]
10.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答案] 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C [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服饰、容貌。]
12.“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的分离之悲更深。
[答案]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B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叹,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的失意矛盾之情。
[答案] 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