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 化危为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B. 化危为机是一种经验思维,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 C.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 发展动力,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 D.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法宝,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化危为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阐释化危为机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充分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D. 文章结尾简要指出化危为机的做法,与前文构成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西汉政论家贾谊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B.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这句古语如果作为理论论据之一,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放在本文的第二自然段。 C. 大乱之后有大治,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 D. “化危为机”不仅对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乃至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错误,这种预判不一定完全精准,相关信息第二段“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 C项,“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错误,表述绝对,相关信息第三段“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 D项,“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错误,不是充分条件,相关信息最后一段“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新天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法。比如第二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引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错误,强加因果,儒家文化的地位与礼崩乐坏无直接因果关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连(节选) 西 元 过了不知多久,魏大骡子想起了什么,用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喊:“罗三闯还活着吗?”好一会儿,罗三闯哼哧哼哧地爬过来,问道:“连长,叫我干啥?”魏大骡子费力地笑了一下,道:“我知道你一直想跑,现在,可以跑了。” 罗三闯也笑了,道:“连长你别扯犊子,这黑天瞎火的,我往哪儿跑啊?”魏大骡子说:“你命大,跑吧。找到咱们的部队,告诉他们,高地上还有人呢!”罗三闯说道:“我可不干。”魏大骡子道:“这是好事啊,没准就捡条命呢。”罗三闯有点生气了,道:“我罗三闯这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可是,我没对不起任何人,该杀的敌人,我不比别人杀得少。”罗三闯又说:“你要非让我走,我就走,但你不能说我是逃跑。”魏大骡子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向外摆摆手,道:“快走吧,找到了咱们的部队,算你立功。”罗三闯流泪了,说:“你要信得过我罗长腿就等我回来!” 过了一会儿,王大心问:“你怎么让他走了?这人可不牢靠。”魏大骡子小声道:“我看,除了他这条长腿,谁也出不去,将心比心,石头怕是也焐热了吧?” 又过了好久,也不知几点了,王大心推了推魏大骡子,说:“千万别睡啊!天快亮了!”魏大骡子含含糊糊应了一句,王大心大声说:“大骡子,我也有几句想唠唠!”魏大骡子勉强打起精神,道:“你说吧我听着呢。” “还记得我父亲不?” “记得,前清举子,有学问,富贵人家。” “土改时给枪毙了。” “真的?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我当时不知道,知道了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 “是咱们的人干的?” “是。” “有那么一两年,我怎么也想不通,想回老家报仇去。后来,这恨就慢慢淡了。我对自己说,历史从来就不是个很精确的玩意儿,枪毙我父亲的人也许就没做错什么,当时正在打仗,正在你死我活的节骨眼儿上。” 天快亮的时候,魏大骡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一脚踏进了东北老家那油汪汪的黑土地里,一株嫩绿色的小芽尖叫着从黑泥中钻出来,转眼间黑土地一片绿,又慢慢生出金黄色的穗头,整个大地像涨潮一样缓缓升高,一下子变成了金色的汪洋大海。
展开余下试题王大心也做了一个梦。父亲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中山装,一条绿色旧军裤,臂弯里夹着两三本书,推开一扇门,里面已经坐了好些学生。教室的墙壁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用拳头捂着嘴,咳嗽了几声,进教室去了。 罗三闯在山上走了小半宿,远方的群山山脊泛出浓红色的光,他实在是走不动了,腰和腿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隐约之间,他看到山下公路上有美军的卡车和步兵,轰轰隆隆的,就想,要不,投降吧。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二O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 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堆里爬不起来了。他也朦朦胧胧地做了个梦,他穿着淡黄色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扯出三尺红缎子…… 巴克仰望着高地,轰炸机在上空盘旋了三圈,没投下炸弹,又飞走了。巴克很困惑。通信员告诉他,师部接到空军的消息,说高地上没有人,中国人大概是逃走了。又过了半个小时,通信员说,空军那边再一次确认了这个消息。他想了想,说,那好吧,我们去占领它。巴克小心翼翼地爬上高地时,看到大雪把高地填满了,看不到坑道,看不到人,看不到武器,总之是什么也看不到。他挥了挥手,让自己人开始清理战壕积雪,恢复战斗工事。 渐渐地,雪被挖出去,坑道里露出一排排冻死的中国人。他们没有挣扎,也没有试图逃跑,仿佛是在睡梦中死去的…… 巴克数了数中国士兵的人数,然后找了只木板箱坐好,在笔记本上写道: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一具中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当然,必须诚实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 山下的公路上来了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巴克遥望着浩大的队伍,松了口气,他又写道: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了无名连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坚守二O九四号高地献出生命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B. 王大心和连长唠嗑时谈到了父亲的死,说明在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父亲的死虽然一度让他想不通,但他最终选择了宽容和原谅。 C.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吭哧吭哧”“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说明战士们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 D. 小说写到了三个人的梦,对梦境的描述既表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暗示三个人即将死去,目的在于突出无名连战士对家人的深深依恋。 5. 小说里的罗三闯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写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他是一名在执行任务途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②胆小惜命。曾经贪生怕死,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面对美军也有过投降的念头。③关键时刻坚守住了原则。关键时刻,战胜了软弱的自己,忠于任务,没有选择投降。④对于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梦境呈现了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 6. ①照应了题目。“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解释了“无名连的含义。②塑造了英雄群像。他们人员.混杂,一无所有,但是在精神上却高度统一 ,坚守高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③增强表达效果。以美国人的视角交代无名连的战士,表达其崇敬之意,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④深化主旨。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坚守高地,最后被严寒打败,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这一对比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对未来的憧憬”说法错误,王大心的梦代表对已逝父亲的怀念。“目的在于突出无名连战士对家人的深深依恋”说法错误,魏大骡子并没有梦见家人。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里的罗三闯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文中关于罗三闯这个人物的描写主要有四处,一是和连长的对话,“我罗三闯这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可见他是一个胆小惜命,曾经贪生怕死的一个人物。二是在跑去找自己部队的时候的一段描写,“就想,要不,投降吧。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二O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可见他曾经虽贪生怕死,但关键时刻坚守住了原则,没有选择投降。三是对他梦境的描写,“他穿着淡黄色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扯出三尺红缎子……”他的梦境呈现了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他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最后从“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堆里爬不起来了”,可知最后他牺牲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写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是针对小说结尾的设题。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的内容有“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一具中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是对死亡人员基本情况的介绍,从“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可见这些人无名无姓,无所属部队,照应了题目“无名连”。“必须诚实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这些人为了坚守阵地,不畏严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突出了这些人物的英雄品质。“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这句话把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放在一起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具有增强表达效果,深化主旨的效果。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侍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七。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宇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勉、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沆然:轻松、愉快之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 “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 “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 “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 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 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 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3)(课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7. B 8. C 9. C 10. (1)高宗大怒:“这是想要诸王们相互构陷(挑拨诸王们的关系)。把他斥退出府。王勃被废黜后,客居在剑南。 (2)事先已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 (3)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句子意思是: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精思”是一个偏正短语,不能分开,是用来解释王勃写文章的情况特点的,排除AC;“引被覆面卧”是“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的意思,是解释他睡觉的状态的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及寤”,“及”等到,往往是句子的开头,排除D。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说法错误,“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江西的庐山”是“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之一。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错,曲解文意,原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译为“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是“定稿二十五篇”而不是“补出”。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的关键词有: (1)“是”,这;“既”,……以后;“废”,被废除,被动句式;“客剑南”,客(于)剑南,省略句。 (2)“宿”,事先;“因”,于是,就;“莫”,没有人;“当”,担当。 (3)“舒啸”,放声长啸;“临”,面对;“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的变化;“乐”,以……为乐;“奚疑”,宾语前置。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