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25  2020-10-2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5]
全国卷新高考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二)(逐题解析)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如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运动前后的西学翻译等。如今,出于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对外介绍自身的需要,将中文作品译介到海外成为一股热潮。
有人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比不上创作的脑洞深邃。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有着较大差距:一般刊物翻译作品的稿酬,往往低于原创作品;一些职称评定只接受学术著作,不承认译作;为翻译设立的国际奖项仍然不多。然而,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扎扎实实的翻译远胜于拼拼凑凑的撰稿。有灵性的译文,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宛若焕然一新的再生。
做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都能驾驭自如,还要深刻理解语言背后传达的逻辑和思想,这就需要译者成为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杂家。作家创作时,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转化成文字。译者翻译时,是将作者已经转化成文字的经验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字,而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确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更。翻译的过程可谓是“戴着镣铐舞蹈”,而真正有才华的译者戴着“镣铐”仍可以“跳”出特色,“跳”出情感,也“跳”出思想。
好的翻译所需心智活动的繁复程度不亚于创作。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对文字的掌控力、文化的领悟力和一定的文学造诣;而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的翻译,则更考验译者对概念与定义的理解、用词与表达的精准以及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素养。正如诗人余光中在《翻译的艺术》中写到的,大翻译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对佳偶。
(摘编自张博岚《翻译的力量》)
材料二
国际文化交流,翻译必不可少,但新时代对翻译有了新要求,这就是译者要努力成为升级版翻译家,传统的译者都要认真关注新时代如何升级。
首先翻译理念要转变。外语已不像过去那么神秘,懂外语尤其是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外语这个饭碗,不是少数精英就能垄断的了。只会听说写已经不够了。必须明白,新时代懂外语,只是掌握了一种“工具”,便于去探索和研究跨文化时代的文明创新。因为大学各专业的毕业生,现大多都掌握英语,所以当前考生报考纯英语专业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次要面对新服务对象。杨绛先生曾比喻说,翻译好比“一仆二主”。说译者是一个仆人,要伺候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经典。但现在情况变了,依我看,要变成“一仆三主”。主人除了作者和读者,还要加一个出版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第三个主人厉害啊!他可以决定一本书出不出,怎么出,译者不听他的,书就没法出。葛浩文先生2018年9月底在上海外语大学做报告时就坦言,他翻译中国作品,并不看哪个作家名气有多大,而是先把作品送给美国有影响的文学代理人审阅,经文学代理人推荐,并得到出版商接受出版之后,他们夫妇才着手翻译。对引进版也大致如此,也是先经出版社认可,或由他们买到了版权之后,译者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第三,翻译操作要更加谨慎。因为低端的翻译,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了,轮到需要人工翻译时,大多是高端、复杂、精确度或艺术性要求很高的精品。这就需要翻译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发挥译者主观更周到的判断性和更灵活的能动性。诸如选作者,选作品,与三位“主人”沟通要不要和怎么删节,如何在坚持翻译原则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平衡,以及怎样让数字新技术为我所用,等等,都需要翻译家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判断,充分发挥和施展“仆人”在翻译全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升级的要求。


浏览完整试题最后还要强调,在升级的同时,还必须牢记坚守。强调坚守,就是不能放弃翻译事业的职业底线。翻译学是门科学,是为促进世界交往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的。既然选择了翻译事业,就必须坚定地做个中外文化的架桥人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使者。要坚守翻译学的宗旨和信念,恪守翻译职业道德,牢记译者姓“文”,不姓“钱”。升级不是致富的手段,而是适应新时代、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智慧放飞、尽力为巴别塔通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李景端《新时代需要升级版的翻译家》)
材料三
越是强大的国家民族,越是注重对世界的奉献与影响,越是乐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传播出去,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能增进外界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上,翻译上的“文化输出”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然而,三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我国尚无以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第二,目前我国的翻译态势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输入”来说,致使在引进上主要以国外流行的热点为翻译依据,有时候忽略了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领域中成果的经典性与当代价值。从“输出”来说,在中国文化传播上虽然进行了一些努力,但十分零散,后继乏力。比如这些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力度也很大,可是无论在规模、整体思路还是在推荐内容的选择上,都还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在我国,由于“重原创、轻翻译”,致使翻译地位较低,翻译稿费与翻译付出的劳动相去甚远,导致翻译家难以获得独立的生存能力,因此,除了以翻译流行作品为主的翻译家外,像已故的傅雷那样高水平的专职翻译家已近乎绝迹。由此造成的翻译人员上的空缺,是由很多水平不高的翻译人员来填补的,导致翻译质量下降,粗制滥造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谓屡见不鲜。中国制造的产品输出全球,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翻译事业的日益凋敝不无关系。
(摘编自朱永新《应改变“重原创、轻翻译”惯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而如今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B. 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这一观点导致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差距较大。
C. “戴着镣铐舞蹈”意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又要加以创造。
D. 在新时代,低端的翻译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这对人工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译者 翻译是将作者已转化成人生经验的文字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字;由于这种经验轮廓清晰,内涵确定,因而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
B. 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字掌控力、文化领悟力和文学造诣要求较高,而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的翻译对译者的精准表达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C. 翻译对于传播我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意义重大;通过翻译将我国最新学术成果传播出去,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外界对我国的了解。
D. “重原创、轻翻译”导致我国翻译地位较低,进而造成高水平翻译人员稀缺;我国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与翻译事业日益凋敝有关。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个世纪40年代,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集》原著的诗体改译成白话体,傅东华《飘》的译本对原著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冗叙也做了删节。
B. 装有翻译软件的智能手机,能够拥有四十多种不同语言的即时翻译功能,就连好几种中文方言,也可以即时译成英文与人对话。
C. 浙江大学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旨在“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
D. 不久前在英国受追捧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于金庸原作。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如何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三,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 D 2. A 3. B
4.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将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的道理阐述得深入而透彻。
5. ①成立一个国家级机构,负责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②扭转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态势,应加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导向引领;③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翻译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译事业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A项,“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过于绝对。材料一只是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
B项,“这一观点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有人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比不上创作的脑洞深邃。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有着较大差距”,选项强加因果。
C项,“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戴着镣铐”指的是作者“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确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更”,且前文说“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A项,“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于文无据。文章只是强调“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然而,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扎扎实实的翻译远胜于拼拼凑凑的撰稿。有灵性的译文,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宛若焕然一新的再生”“做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都能驾驭自如,还要深刻理解语言背后传达的逻辑和思想,这就需要译者成为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杂家……”等,并未说“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
B项,强调智能手机功能强大,暗含译者需要升级之意,故符合材料二观点;
A项,强调译者可对作品进行灵活处理;
C项,强调翻译的重要作用;
D项,与新时代中国译者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文体特征,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国际文化交流,翻译必不可少,但新时代对翻译有了新要求,这就是译者要努力成为升级版翻译家,传统的译者都要认真关注新时代如何升级。然后从“首先翻译理念要转变”“其次要面对新服务对象”“第三,翻译操作要更加谨慎”“最后还要强调,在升级的同时,还必须牢记坚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②文章运用比喻论证“说译者是一个仆人,要伺候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经典。但现在情况变了,依我看,要变成‘一仆三主’。主人除了作者和读者,还要加一个出版商”,举例论证“诸如选作者,选作品,与三位‘主人’沟通要不要和怎么删节,如何在坚持翻译原则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平衡,以及怎样让数字新技术为我所用,等”,引用论证“杨绛先生曾比喻说,翻译好比‘一仆二主’”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将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的道理阐述得深入而透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依据“然而,三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我国尚无以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可建议成立一个国家级机构,负责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
依据“第二,目前我国的翻译态势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可建议扭转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态势,应加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导向引领;
依据“第三,在我国,由于‘重原创、轻翻译’,致使翻译地位较低,翻译稿费与翻译付出的劳动相去甚远,导致翻译家……”可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翻译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译事业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对未来充满想象,“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是那么遥远和神秘。
B.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现了人生易老、年轻不再的沉痛与悲伤。
C. 第一节的“偶尔抬头”与第二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
D. 这首诗以人生中不同年龄段的两次“遥望”为基点,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年轻时与年老时、到达前与到达后,在今昔对比中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B. 诗歌结构精工:年轻时与六十岁的两次“遥望”前后照应,回环往复,人生仿佛也兜了一个圈。
C. 诗歌语言明白晓畅,情感浓烈,如“而今我到达了”看似平白如话却包含了强烈的喜悦之情。
D. 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意蕴丰富,意境深远,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颇有几分禅意,十分耐人寻味。
8. 本诗多用比喻,喻体的选用颇具匠心,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9. 这首诗蕴含什么样的哲理?从中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6. B 7. C
8. 诗人将生活喻为“海洋”,人生便是一次远航;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遥远、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也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相联,组成一条和谐统一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9. 哲理:人们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追求遥远的未来,为了梦想而费尽周折、历尽辛苦,却错失了整个过程。启示:人生在世,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沉痛与悲伤”感情过于沉重,这句话是表现一位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包含了强烈的喜悦之情”赏析不正确。这句话蕴含的感情微妙,到达后回望年轻时候,又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此是一种亦喜亦悲的复杂情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能力。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将生活喻为“海洋”,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并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追求遥远的未来,为了梦想而费尽周折、历尽辛苦,却又往往错失过程。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诗人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启示人们人生在世,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
【点睛】现代诗鉴赏的方法:1.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投效用,随父永奇出入行阵。金人犯鄜延,经略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当与琦俱。”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所部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大悦即出二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赐名加赉,又赐田镇江。
(选自《宋史•李显忠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B. 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C. 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D. 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
B. 经略,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
C. 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
D. 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宗赵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鄜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亲面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
B. 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两个首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
C. 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来越多,他与撤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
D. 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鄜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遇害,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
14. 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你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
(2)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
14. ①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②在围场间“欲执兀术归朝”;③到同州后“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④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具言父母妻子之亡”为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B;
“切齿疾首”和“恨不即死”为两个四字短语,之间断开,排除C。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儿女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希望得到二十万士兵生擒撒里曷,攻取陕西五路土地归于夏国,而自己也得以报不共戴天之仇”。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北宋称建康为东京”错误,应是称开封为东京。北宋时开封称为东京。开封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B项,“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错误,原文为“显忠缒穴中”,“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句意为“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不是挖地道。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中“即”,就;“以”,因为;“贰”,变节,背叛,引申为违背。
(2)中“议”,商议;“量”,酌情;“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意思是“显忠来到东京,就秘密派他的门客雷灿携带蜡书前往皇上驻地”,即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
“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意思是“不久刘豫被废黜,兀术带领一万名骑兵在淮河边打猎,与显忠单独停马在围场中。显忠告诉吴俊去探察淮水可以渡马的地方,打算捉住兀术回归宋朝”,即在围场间“欲执兀术归朝”;
“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意思是“显忠赶到同州,立即派黄士成等带着书信从蜀到吴,去报告归朝之事”,即到同州后“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
“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意思是“李显忠和官吏们看见赦书依次叩拜,显忠大哭,众人都哭”,即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他十七岁时,投奔军队自请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军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全国卷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