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独立发展,源远流长,经五千年历史而仍然延续,这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堪称文化奇观。 B. 中国文化表现为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虽历经劫难而经久不绝,近代相对落后,但很快又将昌盛。 C. 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有维系其内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就不会被历史淘汰。 D. 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它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较发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B. 文章所引《易传》中的两句话,是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重要理论依据。 C. 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 D. 第5段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 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巧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创造更美好的和谐生活,在文化取向上应该用“亦中亦西”的“互补”思考取代“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 B.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强调人应该自强不息、勤勉向上,永远前进又决不停止,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 C. 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长足进步,但这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生态失衡等工业病。 D. 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独立与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错。原文说“中国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但很快又转为昌盛”,据此可知“昌盛”是长期的现象,“衰微”只是偶尔而已。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错。纵观全文可推知,原文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但它是通过论证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论证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错。原文“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涉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说“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属扩大话题范围。 C项,“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错。原文只说“比如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以人力征服自然”,并没有说以它为核心内容。 D项,“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错。原文最后一段说“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没有涉及“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的话语出现,属强加因果。 故选A。 【点睛】选择题答题技巧: 1.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存在承接、递进关系,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项只能在上述选项之外去寻找。 2.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内容相近或类似,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 3.单项选择题中,一旦出现一对内容互相对立 选项,则正确选项往往由这两个对立选项中产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锔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更所昵令/侗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 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 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间。 D. 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 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葬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 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拒绝开闸泄水,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龚鉴,龚鉴杖责来使并赶走了他。 D. 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已任。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11.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 【答案】7. C 8. B 9. D 10. (1)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爱护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 责任。 (2)(明慧)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11. ①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②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蚕业;③为防田患,他建议规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有所嘱”的主语是“某侍郎子”,“拒之”的主语是“龚鉴”,主语不同,中间应该断开,所以“嘱”后断句,排除选项A;“令”的意思是“让”,和后面句子关系紧密,所以“令”前断句,排除选项B;“有挟”修饰“而请”,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有”前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前来拜见他,有私事相托,被他拒绝了。有一位和龚鉴同城的官吏,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这位同城官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古代官学机构”错误,应为“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B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错误,由原文“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可知,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由此可知,是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所以不是“赞誉”。D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耻:以……为耻辱。为:担任,做。俗:庸俗。一:一心一意。以:把。子惠:爱护。黎元:百姓。文教:文化教育。为:作为。 (2)恃:依仗。内廷:皇宫内廷。恩宠:受到恩宠。干求遍于江、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浙干求遍”。干:到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文章,弄懂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再根据题干要求,对照文章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由原文“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可知,甘泉县境的邵伯埭,承受着高邮湖、宝应湖之水,而地势低下。龚鉴认为应当在农闲时运土加高河堤,以防洪涝,并逐步商议疏导沟渠。由此可知,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由原文“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可知,堤上要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事业。由此可知,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蚕业;由原文“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可知,嵇曾筠又采纳龚鉴的建言,规定盐运、漕运的船只过湖需要的水位以六尺为度,一旦超过水位马上开闸放水,不许借口蓄水通航,酿成百姓灾难。由此可知,为防田患,他建议规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