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0- 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共39分)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窈陷(ǎo) 樯橹 归根结蒂(dì) 白浪滔天 B. 召唤(zhào) 消弭 贻笑大方(yí) 完壁归赵 C. 折本(shé) 简捷 人才济济(jǐ) 泣下沾襟 D. 纤腰(qiàn) 孽障 繁文缛节(rù) 沸反盈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窈陷”读音应为yǎo。 B项,完壁归赵——完璧归赵。 D项,纤腰(qiàn) ——xiān。 故选C。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年来网络文学取得累累硕果,为文化事业注入强大动力。但瑕不掩瑜,其在无规则的约束下野蛮地成长,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②京东众筹为《非凡匠心》节目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和销售平台,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一直默默无闻的非遗文化。 ③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土纷至沓来,开展重症、危重症和疑难病人的会诊指导工作,给百姓带来信心。 ④人脸识别技术在美国受到严格限制。为保护个人隐私而减缓先进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速度,在我们看来未免有点因噎废食。 ⑤人们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一类小事一直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是很不应该的。 ⑥一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走上场,立刻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A. ①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瑕不掩瑜:指玉上的疵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多于缺点。不合语境。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使用正确。 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不合语境。 因噎废食:比喻因小而废大或怕做错事而索性不干,贬义词。使用正确。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应改为“满不在乎”。 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不合语境。 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各大中城市楼市成交量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调控措施让不少人对购房持观望态度。 B. 腐败现象不是由市场经济改革造成的,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恰恰是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C.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表明了我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 D.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结构混乱,“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句式杂糅,该句把“根据……”和“……显示”两句杂糅到一起,可改为“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或“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 B项,成分残缺,“恰恰是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缺少必要介词,可改为“恰恰是由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造成的”;
浏览完整试题C项,搭配不当,“精神文明急需提高”中,“文明”与“提高”不搭配。 故选D。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B. 其曲中规((劝学》)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苏武传)) C.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能力。 A项,都是名词作动词,译为游泳;结网。 B项,“曲”是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影子一样;在朝廷上。 D项,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奇。 故选B 5.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 不拘于时(《师说》) 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B. 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C. 饰以篆文山龟鸟善之形(《张衡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D.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于”“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B项,为判断句。 C项,结合“以”“乎”分析,为状语后置句。 D项,“可使报秦”修饰“人”,第一句为定语后置;“谁为”的正常语序为“为谁”,第二句为宾语前置。 故选D。 6.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投稿信)现奉上拙作《家乡的河》一篇,敬请拜读。 B. (邀请函)望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我们的开业庆典。 C. (介绍信)兹介绍我局李丽同志前往贵公司学习观摩,请予接洽为荷。 D. (日常谈话)你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A项,“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语境是讲自己投稿的,不合语境。 B项,“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敬辞。使用正确。 C项,“接洽为荷”的意思是希望对方对于您所发出来的要求给予配合,对于您派去办事的人给予接洽。使用正确。 D项,表述符合日常谈话要求。 故选A。 7. 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如《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即为此意。 B. 节,即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苏武传》中“节”指前者。 C.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 丈人,指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丈人”即是这个意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苏武传》中‘节’指前者”错误。《苏武传》中“节”应指后者。苏武节,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它嵌合在各种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科学传播也是一样的,它的存在和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情境,它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科学传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建设,并且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传播。 如果像玛雅戴维斯等人建议的那样(重新想象科学传播研究,把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科学传播的视野拓展到科学文化的层面上来。 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所谓的科学文化是什么。通常来说,科学文化是科学共同体内的文化,它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的规范、科研伦理、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方面的要求。而我们讨论的科学文化应该是全体社会的科学文化,也就是形成大多数人关注科学、谈论科学,甚至是追求科学的文化。虽然这也是某种共同体文化,但却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或者说是人类共同体。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一一种扩展,或者说出圈。 其次,科学传播应该把促进科学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科学传播会借用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和表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就难免会让科学传播与文化产生交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传播来促进公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奠定智力基础、知识基础、科学基础,这同时也是在奠定文化基础。因为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甚至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畅想和梦想,以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这些都离不开广泛的科学文化的影响。同时,科学文化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也能够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应该从科学文化建设的视野来看待科学传播,或者说用科学传播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但科学文化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虽然正在成长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的关注,这实际上讨论的或关注的焦点在于科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毕竟科学不是脱离于具体情境的,以及科学与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当然也包括科学如何反哺社会,社会如何支持科学,笼统地说,这些都是科学文化需要研究和考察的议题。 如今科学传播已是由各种各样的全职传播者组成的领域,但它在很多时候仍然发生在对科学已有一定认知的人组成的小圈子里,对于外面的世界也影响较小。科学家有时也往往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科学传播,网络的发展也给科学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还将持续下去。所以,科学传播如何出圈也需要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整体发展。 “科学传播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素养,更希望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为公众所理解,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公众的心灵之中”。 这就需要把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科学文化。同时让科学融入大众文化,成为公众文化日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科学摆脱“独自打保龄球”的状态,并且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2020年5月8日《科普时报》王大鹏《科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科学传播》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嵌合在社会文化情境中,也影响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间也存在互相影响关系。 B. 通常来讲的科学文化不限于科研的规范、科研伦理、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也包括全体社会的科学文化。 C. 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离不开广泛的科学文化的影响,可以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D. 科学传播是由各种各样的全职传播者组成的领域,但它只是发生在对科学已有一定认知的人组成的小圈子里。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引出后文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传播的论述。 B.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做”的逻辑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C. 文章结尾采取引证法,为提出“怎么做”的观点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顺理成章。 D. 文章开头“真空”和结尾“独自打保龄球”均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形象生动。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科学传播之所以能被视为一种文化建设,是因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巨大。 B. 要把科学传播作为文化现象来对待,需要把科学传播的视野拓展到科学文化层面。 C. 科学传播要出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整体发展,要应对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 D. 要让科学精神的内涵为公众理解,需要将其内化为科学文化,让科学融入大众文化。 【答案】8. C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这就决定了”曲解原意,结合“它嵌合在各种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科学传播也是一样的,它的存在和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情境,它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科学传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建设,并且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传播”分析,“这就决定了”原文中无此信息。 B项,“通常来讲的科学”不包括后者,后者是本文讨论的“科学文化”。 D项,过于绝对,“它只发生在”错,原文为“它在很多时候依然发生在”。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采用了类比的手法”错误,应为“比喻”。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扩大范围。“需要将其内化为科学文化”错,原文为“这就需要把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科学文化”。 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孝宗为普安郡王,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迁中书舍人,言:御敌今日先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搜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上韪其言。会蜀药谋帅,上曰:‘无以逾王刚中矣。”以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时吴璘累官阀至大帅,其下姚仲、王彦等亦建节雄一方。惟刚中检身以法,示人以礼,驭吏恩威并行。羽檄纷沓,从容裁决,皆中机会。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又以蜡书抵张正彦济师。西师大集,金兵败走。方议奏捷,刚中倍道驰还,谓其属李焘曰:“将帅之功,吾何有焉。”焘唶曰:“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葺诸葛武侯祠,表贤以示民。有女巫蓄蛇为妖,杀蛇,黥之。孝宗受禅,金犯淮,有旨趣刚中入见,陈战守之策。刚中曰:“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恃虚名害实事。”又奏四事:开屯田、省浮费、选将帅、汰冗兵。居政府,属疾卒,年六十三,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 建炎间,诏阶、成、岷、凤四州刺壮丁为兵,众以为忧。刚中建言五害罢之,免符下,民欢呼,声震山谷。比去,蜀父老遮道,有追送数百里者。繇布衣至公卿,无他嗜好,公退惟读书著文为乐。有《易说》《春秋通义》《东溪集》《应斋笔录》等,凡百余卷。 (节选自《宋史•王刚中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极陈古今治乱之故 治:治理 B. 上韪其言 韪:认为是对的 C. 有旨趣刚中入见 趣:通“促”,催促 D. 比去,蜀父老遮道 比:等到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B.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琉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C.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D.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刚中深谙治国之道。孝宗做普安郡王时,王刚中向他讲述古今治乱的原因,君子小人的分别。 B. 王刚中重视国家军备。他认为国家强大,就要选择将帅,招募战士,充实边境的储备,准备好兵器辎重。 C. 王刚中一心为民。修缮府学礼殿,惩治女巫,罢除强征壮丁的政策,百姓因为这些事热烈欢呼,震动山谷。 D. 王刚中不居功自做。敌骑度大散关时,刚中亲自督战,召集各队兵马,最后打了胜仗却不以功臣自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 (2) 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 【答案】11. A 12. C 13. C 14. (1)按照惯例,(王刚中)应被皇上召见面试,秦桧怨恨他不去拜见自己,只授予他洪州教授。 (2)(府学礼殿)一天天倾塌,王刚中吩咐九县百姓把它修缮完好,全部恢复了它的原貌。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A项,“治”,结合“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分析,“治理”错误,应该译为安定。句意:都竭力讲清古今治乱的原因。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溉”是灌溉的意思,“三乡田”为灌溉的范围;“岁久”,指形容时间久远,应该和后面内容构成句子,“田”后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D项。 “上”,是在上面的意思,做状语,为“植榆柳”的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成都的万岁池有十里宽,浇灌着三乡之田。年长日久淤积了许多泥沙,王刚中召集三乡壮丁共同疏通,垒土为堤,在堤防上种植榆树、柳树,并立石柱记载此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