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249 2020-10-2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9]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阶段综合测评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釆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西晋的郭象、东晋的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A [B项,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不一定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C项,“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于文中没有依据。D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并非缺一不可。]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C [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3.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知识型阅读中,读者需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以追求知识准确可靠。
C.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D.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读。
D [知识型阅读只要有疑问、对比或联想三种阅读方式其中之一,便可发展成为研究型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
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都如此。]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C [“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 [A项,“只有……才能”太绝对。B项,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C项,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展开余下试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⑦。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口赞: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 [断句时,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借助关键词和断句技巧进行排除即可。“君子之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宜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可排除A、C。根据句式的对称性,可排除D。]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D [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C [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句子时,应通读语段了解大意。然后找出语句中的文言知识点。(1)关键点:“学数”“终”“须臾”“舍”。(2)关键点:“以”“美”“以为”“禽犊”。
[答案]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 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服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B [B项错在对“野性”的理解上。“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即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义。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
1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的那时书院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 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3.(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2)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答案]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节假日是青少年阅读的高峰期。很多家长称,因图书质量参差不齐,选书成为难题。数据__________,目前我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超过550家出版少儿图书,大潮澎湃,________。少儿出版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重复出版,跟风出版,什么“热”出什么;二是质量低劣,篇章跳脱,语句难懂,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________。我国少儿出版处于快速发展期,由于整体码洋①规模提高,同期的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反而逐渐下降。数量与质量不相匹配,滥竽充数,浑水摸鱼,难以为继,实则敲响了市场警钟。
青少年是经典读物的主要消费群体。通俗易懂、意蕴深刻、质量上乘的童书可以让孩子接触知识,________世界;( )。少儿出版是产业,更是事业。提高少儿出版水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当是少儿出版机构的方向,也是时代需求与业界良心。
【注】 ①码洋:图书出版发行部门指全部图书定价的总额。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揭示 泥沙俱下 阅读效果 剖析
B.显示 泥沙俱下 阅读体验 认识
C.显示 鱼龙混杂 阅读效果 认识
D.揭示 鱼龙混杂 阅读体验 剖析
B [揭示:①公布(文告等);②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显示:明显地表现。根据语境,用“显示”更合适。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应用“泥沙俱下”。“阅读效果”侧重于“效果”,“阅读体验”侧重于“感受”。根据前文,特别是“质量低劣,篇章跳脱,语句难懂,不知所云”,可知这一类问题影响读者阅读时的感受,故选用“阅读体验”更合适。剖析:分析。认识: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根据语境,用“认识”更合适。]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少儿出版处于快速发展期,整体码洋规模提高,但同期的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反而逐渐下降。
B.我国少儿出版处于快速发展期,由于整体码洋规模扩大,同期的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反而逐渐下降。
C.我国少儿出版处于快速发展期,由于整体码洋规模扩大,同期的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因而逐渐下降。
D.我国少儿出版处于快速发展期,整体码洋规模扩大,但同期的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反而逐渐下降。
D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规模”与“提高”搭配不当,排除A项;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由于”与“反而”不搭配,且整体码洋规模与出版效率和销售毛利率本应是正相关关系,此处表转折关系,用“因而”不当,故B、C两项错误。故选D项。]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泛滥的劣质读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孩子产生阅读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劣质读物的泛滥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阅读困难,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泛滥的劣质读物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阅读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D.劣质读物的泛滥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阅读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C [根据括号前的分号与上文“通俗易懂……的童书”可知,叙述角度为“泛滥的劣质读物”与上文衔接更恰当。选项中分句的逻辑关系应是“产生阅读困难—难以激发兴趣—影响世界观价值观”。综合判断,应选C项。]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篇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 ① 。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所写的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一点,文章无论是义正词严,还是轻松活泼,都会使人体会到内在的思想威力。这是文章生动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仅仅在文字上变花样, ② 。但是,仅仅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还不够,写文章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③ 。从这一方面说,生动的文章就是富有想象力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析浏览文段可知,本段文字以“总—分”结构阐述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第一句为总说,第二到七句为分说。其中第二到五句为一层,讲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和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的深浅有关。分析可知,有深刻的认识,文章才可能写得生动,而“没有这一点”显然很难写出生动的文章,故②处应填“是很难把文章写得生动的”之类的句子。第六、七句为另一层,讲表达过程中作者应该怎么做,由③处后“生动的文章就是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可知,这一层强调的是想象力的重要性,故③处应填“作者是否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之类的句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富有想象力”均是作者写出生动文章应具备的素养,故①处应填“和作者多方面的素养有关系”之类的句子。
[答案] ①和作者多方面的素养有关系 ②是很难把文章写得生动的 ③作者是否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五个双音节词概括文中的“五个条件”。(5分)
在我看来,一位诗人要成为大诗人,则下列五个条件之中,必须具备三个半左右才行。①他必须多产。②他的诗在题材和处理手法上,必须范围广阔。③他在洞察和提炼风格上,必须显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④在诗体的技巧上,他必须是一个行家。⑤就一切诗人而言,我们分得出他们的早期作品和成熟之作,可是就大诗人而言,成熟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老死,所以读者面对大诗人的两首诗,价值虽相等,写作时序却不同,应能立刻指出哪一首写作年代较早。相反的,换了次要诗人,尽管两首诗都很优异,读者却无法从诗的本身判别它们年代的先后。
(奥登《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语段理解每句话的含意,尽量从原句中找出能概括句意的词语,若没有再自行概括。①句的关键信息是“多产”;②句的关键信息是“范围广阔”;③句的关键信息是“洞察和提炼风格”;④句的关键信息“技巧”;⑤句的关键信息是“分得出他们的早期作品和成熟之作”,可理解为“质变”之意。
[答案] 多产 广度 深度 技巧 蜕变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
②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③乐于吃“
上一篇:
2020年春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业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测评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