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09 2020-11-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9]
云南省大姚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九月月考语文试卷
云南省大姚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九月月考语文试卷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高一九月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1.6亿辆。如果按照每辆车匹配1.4个泊位的国际通行标准来计算,那么目前国内汽车停车位总需要量约2.16亿个。而截至到2015年,我国传统停车位有6935万个,我国停车场供给缺口巨大。
中国汽车保有量与汽车停车位需求量
(单位:万辆,万个)
(图片来自《中国智慧城市》)
材料二:
大白天,小区里车位空着,附近办公区停车却“一位难求”。张斌在四川成都一处20多层的写字楼上班,楼下配建车位远远不够,为了抢车位,每天得提前1个多小时到公司。如果选商业停车场,停一天要60多元,一个月下来停车费要花销1000多元。
最近,公司附近的小区满庭芳园出现了共享车位,“丁丁停车”就是一个共享平台,给居民车位安装智能车位锁,将车位的空闲时间发到网上,供周围上班族租用。
打开“丁丁停车”APP上面的车场地图,张斌就可以获取空闲车位信息,并且在地图导航下准确找到车位,提前预订适合自己的车位,停车花费大大减少了。
搭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快车,共享车位也成了一些创业公司的“金矿”。目前,一线城市车位的平均价格在20万元左右,假设白天空闲8个小时,就意味着损失了20万元的1/3。如果能把这些车位分享给别人使用,不仅能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也会给车位所有人带来收益。
(摘编自常钦《分担停车费划算了》)
材料三:
近来,一些互联网平台在成都推广“车位共享”来缓解停车难的压力。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中心城区六个小区,调查发现“共享车位”虽然听上去很美好,但推行中却面临着四大难题。其中一款较为成熟的共享APP上线一年半以来,认证的共享车位却仅有3000个。共享车位推行一年半,遇四大难题:
①理念接受难。据相关APP平台负责人透露,特别是成都一些品牌楼盘,出于楼盘品质和物业管理服务方式的考虑,不会轻易打开车位“共享之门”。
②安全风险高。虽然停车APP平台表示,愿意对营运过程中发生的车辆擦挂,给出最高1000元的补偿,以及车辆失窃最高10000元的补偿,但因为怕担责,很多物业方仍然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③物管服务压力大。共享车位,就意味着物业要承担更多的事情。
④利益分配不理想。有相关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车位共享需要处理好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三方面的关系,目前的利益分配不够理想。
(摘编自涂文全《共享车位推行一年半,遇四大难题》)
材料四:
共享停车,具体怎么操作?
①个人或商业物业提前将车位闲置时间挂上平台。
②在手机微信公众号上找到“共享停车”的板块,点击预定车位,系统就会按近远顺序给出可供选择的停车位。
③即到即停,即时计费。离场时停车场系统会自动起杆,费用从手机自动扣除。
(摘编自闫枫《又一个行业要变天,共享停车真的来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材料一可知2007—201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与汽车停车位需求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B.“丁丁停车”共享平台,将居民车位的空闲时间发到网上,供周围上班族租用。
C.有些品牌楼盘,出于楼盘品质和物业管理服务方式考虑,不愿接受共享停车理念。
D.有些人不愿将空闲车位分享给别人使用,是因为没有搭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快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中张斌如果用“丁丁停车”,提前预订适合自己的车位,一个月就比选商业停车场节省1800多元。
B.目前一线城市车位平均价格不菲,假设只是晚上使用,白天却闲置8小时,就意味着损失了车位价格的1/3。
C.若个人或商业物业未能将车位闲置时间挂上平台,客户需在手机微信公众号上预定车位方能找到停车位。
D.共享停车即到即停,即时计费,离场时停车场系统会自动起杆,这就给某些不想掏停车费的人以可乘之机。
6.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解决共享停车四大难题的基本途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邻 居 们
老 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展开余下试题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B.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 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D. 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8. 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命具汤镬,趋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②,卒。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B.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C.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D.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真富有正义感。元末盗贼四起,他聚集民众保护乡里;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他到元帅府状告他们。
B.何真战功卓著。在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后,他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在反击熊天瑞的进攻时大胜,广东人依赖何真得以保全。
C.何真识大体,顾大局。廖永忠奉太祖之命率领水军攻取广东时,何真到军门献上印章,并登记好所辖郡县的具体情况,奉上书表投降。
D.何真归顺后受到了重用。大军征伐云南时,皇帝命令何真与其子何贵一同前往,不久又任命何真担任浙江布政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
(2)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2)《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________,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20.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者,你接受了一位外国记者关于本次赛会徽标介绍的采访,请根据下图徽标完成对话。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5分)
记者:您好!请问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徽标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共享友谊”这一主题的?
志愿者:① 。(30字以内)
记者:很形象,那“同筑和平”的主题呢?
志愿者:首先,请看第一颗五角星的一角是一只和平鸽的造型。另外徽标主体数字“7”就像②
(10字以内),象征着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记者:一带一路的徽标造型构思真是巧妙!听说这种联想思维也常常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您能举个例子并介绍一下吗?
志愿者:③ 。(40字以内)
记者:非常感谢您对徽标造型设计和相关联想思维的介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上一篇: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大姚”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