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请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了这条短视频,网友纷纷转发,以示支持 B. 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了这条短视频,获得了网友大量转发支持 C. 这条短视频是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出来的,网友纷纷转发支持 D. 这条短视频由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获得了网友大量转发支持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独树一帜 昙花一现 分庭抗礼 终南捷径 B. 独树一帜 稍纵即逝 大相径庭 终南捷径 C. 异军突起 昙花一现 大相径庭 不二法门 D. 异军突起 稍纵即逝 分庭抗礼 不二法门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明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B. 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C. 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D. 擅长用优质的创作揭示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17.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散文擅长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既富有想象力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D.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文写诗,比较适合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1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6分) 分子诊断技术由于其检测精准,灵敏度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的调查、食品卫生检查、肿瘤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及法医鉴定等各个领域。核酸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发明是分子诊断最重要的突破。它可以非常专一地、较快较简便地将非常少量的DNA迅速放大到百万倍至十亿倍,用于检测,从而提升了检测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四、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鹞子抓住了栖息在大树上的一只夜莺,正要吃掉它。夜莺请求说:“我这么小,填不饱你的肚子,如果你真的缺少食物,就应该去找更大的鸟。”鹞子回答说:“如果我放弃到手的食物去追求那渺茫的东西岂不成了傻瓜?”“那你永远成为不了一只翱翔天宇的雄鹰。”夜莺临死前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语文月考试卷答案 1. B 解析: B.根据第二段“近20多年来,我因许多地区,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可知,“成为文化强国”的表述于文无据:且“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表述过于绝对。 2. C 解析:C.“旨在阐述建设文化强国要做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结论错误,文章运用事例论证、正反证,论证的是“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善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 3. D 解析:A. 强加因果关系。B. 根据第三段“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与时代相适应”可知,“失去创新,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基础”推断错误。C.根据第四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无所适从,争论不休,从而失去引进大量先进科技文化的时机”可知,“ 外来科技文化”偷换概念,应为“强势的西方文化”;且“一直无所适从”表述过于绝对。 4. A 解析:A.“平衡经济发展”是次要原因,更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 日本原来只在主要城市引进高端外籍人才”错,与材料一中“此前日本主要在城市地区引进高端外籍人才”的说法不同。 5. C 解析:C.“开展针对青年人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理解错误,原文有“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的说法,可见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6.观点一:不完全适合中国,但个别地方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重点在于将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尤其是设置特区的设想比较先进。我国现在正处于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创新性的农业人才, 壮大我国的农业产业,有效破解农村老龄化问题,这一思路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7.观点二: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口众多,与日本岛因有较大的区别。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来说还是处低位,农业领域的劳动力的价格更是处于低位,靠高薪引进有实际务农经验的专业人才去和国内的农民竞争,显然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6分,选择以上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酌情给分) 8.B 8.①状语后置 以前路问征夫 ②宾语前置 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③被动句 为:被 ④省略句 稚子候(于)门 9.①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管他生死呢? ②爱惜(趁着)美好的时光,独自出去,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 10.C 解析:(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种敏感与哀伤是诗人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11.A 解析:A项,“虽然生活贫穷”错误。首句的诗意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所以首句的第一个“穷”字指“处境窘困”。 故选A。 12.颈联描写了书堂清幽静谧的环境,可使读者感受到弟侄伏案苦读的形象;上承对弟侄的赞美,由此转入尾联对弟侄的劝勉二领绿面诗歌的节奏。 解析: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13.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今君与廉颇同列 ③而君畏匿之 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况于将相乎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⑦而相如廷叱之 ⑧独畏廉将军哉 ⑨徒以吾两人在也 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 D 解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