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78  2020-11-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8]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赤壁赋》精品练习
赤壁赋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      ”,      
2.山川相缪
“缪”同“      ”,      
1.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扣舷而歌之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正襟危坐     
10.舞幽壑之潜蛟     
11.泣孤舟之嫠妇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特殊句式:
译文:
2.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译文:
3.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5.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7.渺渺兮予怀。
特殊句式:
译文:
8.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9.凌万顷之茫然。
特殊句式:
译文: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2.固一世之雄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夜晚,亮起的大红灯笼,在静谧的夜色下,既显得遗世独立,又带有温暖的人情味。(  )
2.从天启(1623)开始,要求罢斥魏忠贤的奏疏就不绝如缕。(  )
3.我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反而比在家一板一眼地做个阅读计划,正襟危坐地读起来更投入、更有效率呢?(  )
4.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学翻译工作所需要的文献浩如烟海,你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
5.几个大汉说吃就吃,不一会儿,桌上杯盘狼藉,饭菜被一扫而空。(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就是纪年的,两个“壬戌”年之间至少要隔12年。(  )
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就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
3.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形式上经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情感。(  )
4.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
八、默写。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     ,     。


浏览完整试题3.《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4.《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
5.《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成竹于胸”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能传神,对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验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是十分重要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
B.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这才是真正的作品
C.既是时代写照,又是艺术写真,这才是传神的作品
D.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时代写照,更是艺术写真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抓活鱼”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枝、那叶已成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B.乐景可以写哀情,哀景也可以写乐情,甚至会“倍增其哀乐”。
C.海伦•凯勒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D.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验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对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B.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是要用心体验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C.画家深入社会实践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体验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D.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验生活,对新时代大量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选自苏轼《题蔡琰传》,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作为地名,文中的“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4.苏轼从哪几个方面判定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0个字)

二、阅读材料,完成5—6题。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 陶 为 士 将 杀 人 皋 陶 曰 杀 之 三 尧 曰 宥 之 三 梅 圣 俞 为 小 试 官 得 之 以 示 欧 阳 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揭榜见东坡姓名。公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6.欧阳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贫乞儿何异?
郑余庆极清俭。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讶,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众腹已枵。余庆呼左右曰:“分付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下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
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
(有删改)
[注] ①子犹: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④爨(cuàn):烧火煮饭。
7.作者在文中表明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文中两个人物的做法来谈。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9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注]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注] 帝:明太祖朱元璋。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2)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


9.宋濂回答明太祖的话,表明宋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微写作。
10.下面是《赤壁赋》中的一段话,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文字。注意展现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展开余下试题丁母忧。,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 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B.“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古代有很多专门的术语表示官职的授予、升降,如文中的“调”指调任,“除”指授予官职。
D.“翰林”在文章中指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无秩品;后成为正式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听历史故事,能概括其要点。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欧阳修想把他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发现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前役人破产,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规定,减少了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英宗慧眼将其识中,欲召其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及试二论”,苏轼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人们阅读时,完全靠对文言虚词和文言语气的理解来断句。阅读文言文时,因断句不同,有时会得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句意,可见正确断句的重要性。断句能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故高考题中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力度非常大,这个考点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考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一、
1.凭 乘
2.缭 盘绕、围绕
二、
1.①动词,歌唱 ②名词,歌词 ③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①动词,往 ②副词,像
3.①动词,攻占 ②名词,下面
4.①名词,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动词,向远处看
5.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转折
6.①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③介词,在
7.①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②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8.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9.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助词,的 ③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④第三人称代词,它 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展开余下试题三、
1.白茫茫的水汽
2.旷远的样子
3.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所思慕的人
四、
1.名词作动词,歌唱
2.名词作动词,攻占
3.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4.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8.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9.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即“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即“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在江边捕鱼砍柴。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即“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译文:在赤壁下乘船游玩。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即“而今在安哉”。
译文:如今在哪里呢?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即“为何其然也”。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即“而又羡何乎”。
译文:(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7.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即“予怀渺渺兮”。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
8.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即“有吹洞箫客”。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9.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即“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10.特殊句式:被动句。
译文: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1.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12.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本是一世的豪杰。
六、
1.√ 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2.×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使用对象错误。
3.√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5.√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七、
1.× “至少要隔12年”错,应是“至少要隔60年”。
2.√
3.√
4.× “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字用于平辈之间相称,在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也可以称字。
八、
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九、
1.A 根据前文“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可知,衔接的主语应是“真正传神的作品”,据此排除B、C两项。根据后文“只有在时代生活中……鲜活”可知,句子强调的是“时代生活”,据此排除D项。故选A。
2.C 文中“抓活鱼”的引号及C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A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中的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D项中的引号标示特殊称谓。
3.B A.搭配不当,“体验”与“新题材”不搭配。C.“是否”使句子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D.“大量”与“涌现”语意重复,可删掉“大量”,或将“大量涌现”改为“大量出现”。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解析 给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要联系上下文,了解所给句子的大意。断句时可以以名词为立足点,分清其谓语与宾语。本句中的“琰”“董卓”“伯喈”都是人名,在句子中作主语,因此其前应断开。然后找到各主语相应的谓语动词,带出不同的事件,依次断开。“必”,一定,表示肯定,常放于句首,其前应断开。
2.答案 洛阳
解析 文中的“东京”,即东汉末年的“东京”,又称“东都”,指的是洛阳。
3.C  依据材料中的“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知,应为范晔的《后汉书》。故选C。
4.答案 时代诗风、历史事件。
解析 材料中苏轼从两个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一是“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即蔡琰二诗明白感慨,不似东汉诗风格;二是蔡琰是为匈奴所掠,但“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
[参考译文]
今天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的语言明畅浅白,情调感伤慷慨,很像世间所流传的《木兰诗》,东都洛阳没有这种风格。建安七子尚且能涵养锋芒,不尽显露,更何况是蔡伯喈的女儿呢?再加上蔡琰的颠沛流离,必定是在她父亲死去之后,董卓被诛杀后,蔡伯喈才遭遇祸患。现在这两首诗竟说蔡琰是被董卓驱迫掳掠而进入胡地的,更加知道它不是真的。大概作者疏漏忽略,而范晔荒疏浅薄,就把这两首诗载入了本传,这可以令人发笑啊。
5.答案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语段,联系上下文推断画线句的意思;然后根据文段中的主语“皋陶”“尧”“梅圣俞”等进行断句。
6.答案 (1)苏轼写文章用典只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拘泥于典故出处;(2)苏轼的回答与梅圣俞的观点相合。
解析 原因有二:一是“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二是“乃与圣俞语合”。据此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苏东坡先生参加礼部的考试,他写的文章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写了这样的话:“皋陶当官,将要判决犯人死刑时,皋陶说:‘杀了!’尧却说:‘赦免了吧!’皋陶说:‘不,该杀!’尧又说:‘赦免了吧!’皋陶坚持说:‘杀!’尧还是坚持说:‘赦免了!’这样连续三次,各自陈明主张。”梅圣俞是小考官,他初审了这篇考卷后,就送给大主考官欧阳修审定。欧阳修看后,问:“这段话出自哪本书?”梅圣俞说:“何必有出处?”欧阳修认为(像这样的事,出处一定是有的,只不过可能)大家一时都想不起来,但他对整个文章还是赞赏不止的。最初打算给这篇考卷评为最高等级,可是,考虑再三,总觉得这个事情的出处交代不清,不太好办,结果还是没有定为第一名。发榜了才发现这张考卷上的署名是“苏轼”。欧阳修对梅圣俞说:“这个年轻人援引此事,一定是有根据的,真是可惜,我们想不起出处了。”等到苏东坡登门拜谢主考官时,欧阳修询问典故出处,东坡也回答说:“何必有出处?”他的见解竟与梅圣俞的见解吻合。欧阳修赏识苏轼的豪迈气质,赞叹不已。
7.答案 作者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有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吝啬。郑余庆请客时的煞有介事,众人的偷笑,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文中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并命令侍从撤去食物,作者借王罴之口,同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解析 解答时,结合作者的观点句“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贫乞儿何异”以及两个事例中的“皆匿笑强进”“王罴性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