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95  2020-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5]
福建省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感。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C.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小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谧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5.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6.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7小题,15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1、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2、复驾言兮焉求 言:助词,无义
3、景翳翳以将 景:风景,景物
4、审容膝之易安 审:知道,明白
B. 1、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2、披绣闼,俯雕甍 披:开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区:地区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为...悲伤
C. 1.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2.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3、众人匹之 匹:比
4、故夫知效一官 效:胜任
D. 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除去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
3、逮奉圣朝 逮:及,至
4、形影相吊 吊:安慰
8.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⑥舟遥遥以轻飏
⑦奉宣室以何年 ⑧引壶觞以自酌。
⑨怀良辰以孤往 ⑩木欣欣以向荣
A.作“因为”讲的有①③⑤ B.作介词“凭借、用”讲的有②③④⑦
C.用作连词的有①⑤⑥⑦⑧⑨⑩ D.用作连词表修饰关系的有⑥⑩
9.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①山原旷其盈视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⑤实迷途其未远。
A.②④中“其”是代词 B.③中“其”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作:是……还是……
C.①中“其”代词,译作“它” D.⑤中“其”是副词,表推测语气。
1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农人告余以春及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彼且恶乎待哉
C.孟学士之词宗 都督阎公之雅望
D.莫之夭阏者 且臣少仕伪朝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悦亲戚之情话 襟三江而带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则刘病日笃
C.而征一国者 臣具以表闻 D.目吴会于云间 穷岛屿之萦回
1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D.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语
D.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2) 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三)《世说新语》阅读(本题共 1 小题,4分)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展开余下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9~20题。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 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钧泽中。”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诗描写渔人偏居江湖,未曾到过繁华都市,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
B.晴日泛舟,笑语相属,欢歌互答;日暮归散,烟波江上,绿洲微茫。诗情画意盎然,让人神往。
C.本诗“因事立题”,述写世事,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缘事而发”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
D.本诗先写渔家孤傲性格,接着写渔人生活,最后用典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清晰。
20.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和诋毁,处之泰然,原因是“ , 。”
(4)《陈情表》的结尾用“ , ”来表明自己的对国家的忠贞之情。
(5)《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 )。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 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 劳动效率提升。生产线
_____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 。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B.“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C.“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D.“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C.“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D.却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关联度 倒逼 替代 越来越多
B.关联度 促使 取代 越来越多
C.相关性 促使 替代 持续增加
D. 相关性 倒逼 取代 持续增加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答案
1.C (A.“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2.C (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丌,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3.B (逻辑关系错误。文巾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4.B (“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对小说理解有误。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5.答:(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6.(1)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2)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3)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性。(4)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旨。(5)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c 8.d 9.c  10.c 11.d 12.d
13.臣子因为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不幸去世了)。
14.A (句子的意思是“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
15.D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语文月刊独家
16.C(“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错误,范镇“愿罢郊迎,除谒禁”,范镇请求朝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莆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