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8  2020-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生一种能够开创中国和世界未来的新型文明,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浏览完整试题A.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这是已经被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证明了的史实。
B.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C.中华文明的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人们理论上很容易明白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明是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例证法,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证明,只有完全抛开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才会复兴。
B.创造出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坚持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是高标准的,反之则是虚假的。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C.文章引用罗素的话有力论证了100多年前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合作,符合中华文明复兴传承、创新和引领的要义。
B.把中华文明复兴等同于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时势不同也不必要。
C.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创新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这与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有义务引领世界文明按照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 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两个使命:传递消息,供给货品,这两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行动。经常可以用来做掩饰。】
张皮匠做靰(wù)鞡(la,读轻声)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liǔ)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òu)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现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53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15分)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 分)(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规则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展开余下试题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甚矣,汝之不惠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 分)( )
  A.则群聚而笑之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吾从而师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登泰山而小天下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邑人奇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 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C.学者师达而有材
学者:能在自己所在领域做出相应成就的人。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其人苟可/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是拯溺而綞之以石也/ 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 蚓无爪牙之利
D.所求尽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 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 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D.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B.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
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17.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4分)
(四)名篇名居默写(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溯回从之, 。溯游从之, ,《蒹葭》
(4)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 。《使至塞上》
(5)茅飞渡江洒江郊,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阿尔法狗战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写稿机器人正式上岗……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频频亮相,成为__ __的全球科技新宠。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人工智能已走出实验室,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他变革性技术如蒸汽机__ __。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黄铁军教授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在人类社会各领域都能应用。预计未来智能程度还将不断提高,对各行业的带动和影响更为深刻,这是其他技术__ __的。”发展人工智能,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我国同样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中国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转型升级__ __。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世界先进国家能与中国大体上发展同步,有能力完全跻身前列。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快人工智能布局、收获人工智能红利,并力争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引领者。以往的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如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不能错过。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炙手可热 平分秋色 肩背相望 迫在眉睫
B.盛极一时 平分秋色 肩背难望 迫不及待
C.盛极一时 不相上下 肩背难望 迫在眉睫
D.炙手可热 不相上下 肩背相望 迫不及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世界先进国家能与中国大体上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B.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C.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有能力完全跻身前列。
D.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B.然而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C.然而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因为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D.因为由西方国家所创新与主导,所以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
22.某校高三教学楼大门上有一幅对联,请找出错误并加以修改。(3 分)


展开余下试题上联 秣马厉兵三百日 下联 金榜题名一朝间
改为
2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3 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什么叫机会?”有的说“机会就是你碰到了,别人碰不到的那种运气”;有的说“机会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关照”;有的说“机会就是你平时经营的种种关系”;还有的说“没有一双善于寻找的眼睛,机会永远也不会来到你的面前。”
请你以“机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0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错误,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2.【答案】B【解析】(A项“完全抛开”错。原文是说“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C项引用罗素的话是从反面论证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D项文章采用“总——分”结构。)
3.【答案】D【解析】(“按照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错,“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不会强加自己的标准。)
4.【答案】 B
5.【答案】
(1)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2)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3)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
(4)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答案】
(1)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2)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4)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7.【答案】 D 【解析】  A.“”通“煣”;B.“有”通“又”,“暴”通“曝”;C.“生”通“性”。
8.【答案】 A 【解析】 规:圆规。
9.【答案】 A 【解析】 例句和A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C项是判断句,也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省略句。
10【答案】 A 【解析】 B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困难。D项,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1.【答案】 C 【解析】 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答案】C (3 分)
【解析】C 项,学者:从师学习的人。
13.【答案】D (3 分)
【解析】D 项,“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 项,代词,他们;代词,那些。B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4.【答案】D (3 分)
【解析】D项,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15. (10 分)
【答案】(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评分细则:句意 3 分,“疾”,努力,1 分;“未之尝有也”,倒装句,1 分。
(2)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不信他成不了圣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 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 因此古代的 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 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 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 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
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 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 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 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 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 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
(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 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 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 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16.【答案】C 【解析】处重病之中的是作者自己不是白居易。
17.【答案】失去光焰的残灯,幢幢的灯影,暗风、冷雨及寒窗,本诗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暗淡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南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