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26  2020-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绵阳南山中学 2020 年高一 10 月月考试题
语 文
一、(10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百舸(gě ) 逶迤(wēi) 岷山(míng) 彳亍(chì)
B. 叱骂(chì) 榆阴(yīn) 漫溯(sù) 长篙(hāo)
C. 隽永(jùn) 氾南(fán) 檐头(yán) 荆棘(jīng)
D. 虱子(shī) 火钵(bō) 炕凳(kàng) 团箕(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 廖廓 瓦菲 公候 激扬文字
B. 肃瑟 颓圮 愁怅 色彩斑斓
C. 忸怩 悉索 凄惋 揠旗息鼓
D. 碾米 火钵 彷徨 夜缒而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 某些年轻人喜欢利用微博、微信、QQ 等交际平台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影响恶劣,其危言危行必将招致法律的惩罚。
C. 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D. 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 分)
A. 人们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
B. 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 回忆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听奶奶讲述那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与它相关的事情。
D. 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上面,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5、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是( )(2 分)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 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C. 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子、执事等;有谦称,如寡人、仆、愚、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D. 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小题。(14 分)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
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 ,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④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浏览完整试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蹇叔哭师》,有删改)
(注) 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④殽:山名,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又写作“崤”。在今河南境内。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参与
B.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慢
C.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D.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鼓励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D.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 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 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 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4 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分)
三、(14 分)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 10—11 题。(8 分)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1、赏析诗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 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动态的笔调写出了所见之景矫健有力、轻快自由的两个句子是“ , ”。
(2)《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
,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4 分)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
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展开余下试题“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视察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检验,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13、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14、作者在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之后,叙事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分)
15、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6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8 分)
16、下面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词语或改换词语)。(4 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17、下面是某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4 分)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①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②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③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④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⑤最后,祝愿母校的未来更辉煌,人才代代强。
六、(40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40 分)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
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把……的门推开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恰当理解题目,自定立意;②把标题补充完整;③选材合理、新颖;④文中必须要有细节描写。
绵阳南山中学 2020 年高一 10 月月考答案
一、(10 分,每小题 2 分)
1. 答案:D。A.岷山(mín); B.长篙(gāo);C.隽永(juàn)。
2. 答案:D。A.寥廓,公侯;B 萧瑟,惆怅;C.凄婉,偃旗息鼓。
3. 答案:C。A.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B.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C.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D.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4. 答案:C。A.一面对两面;B.围绕以......为中心,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去掉“上”。
5. 答案: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小题。(14 分)
6. 答案:D。“厉”通“砺”,“磨砺”的意思。
7. 答案:D。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 答案:C。“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错误,由原文“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
曰……”可知,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
9.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师”翻译成“军队”,1 分;;“竭”翻译成“尽”,1 分;“无乃……乎”翻译成“恐怕……吧”,1 分;大意 1 分。))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既东封郑”的“封”翻译成“使......成为边境”,1 分;“肆”翻译成“延伸,扩张”,1 分;“阙”翻译成“侵损,削减”,1 分;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展开余下试题三十三年春季,秦国军队经过成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除御者以外,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不庄重就缺少计谋,无礼貌就轻慢。进入险地又态度轻慢,又不能出主意,能够不打败仗吗?”
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您住下我们就预备一天的供应,您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说:“大夫们久住在这里,敝邑的干肉、粮食、牲口都竭尽了。为了大夫们将要离开,郑国的有原圃,就如同秦国的有具圃,大夫们自己猎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闲空,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
三、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 10—11 题。(8 分)
10. 答案:D。将“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写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D 选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与感受,不是稻束“深思”的内容。
11. 答案:首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表明历史如小河般平凡(2 分);接着将“稻束”拟人化,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如母亲般辛勤劳作的人的精神的赞美与思索(2 分)。诗人还用了“不过是”“而”等语气,在诗人看来,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2 分)。
12.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3)邹忌修八尺
有余,而形貌昳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4 分)
13. 答案:A。“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理解不当,这段的外貌描写写出了丁老七衣着讲究,注重外表,并无贬义。
14. 答案:先叙述他重情义、绞草技艺高超,表现作者的赞美与钦佩(2 分);再叙述他“被废”,令人感到吃惊(2 分);最后“偶遇”落魄的丁老七,作者感到意外、可惜(2分)。
15. 答案:1、丁老七在现代新设备面前拒绝技术革新,生活变得很迷茫(2 分);2、传统手工艺技术与艺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前景迷茫(2 分);3、以作者为代表的关心传统工艺的普通百姓对其发展何去何从的担忧(2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8 分)
16. (1)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17.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②“高足”改为“弟子”③“垂念”改为“感念”;④“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