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5  2020-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出卷人: 2020.10.8
一、论述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 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 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浏览完整试题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 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二、诗歌鉴赏(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5.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8题。(13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诗人采用由物到我、由我到物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主体“我”突入到客体中,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
8.“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 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展开余下试题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 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10.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 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1.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默写(14分)
12、《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 ”。
13、《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 , ”,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1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15、《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  ,  ”。
16、《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与运用(20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冗长(yǒnɡ) 强迫(qiánɡ)  叱咤(zhà) 削足适履(xuē)
B.荏苒(rěn) 嗔怪(chēn) 摈弃(bìn) 噤若寒蝉(jìn)
C.湖泊(bó) 羁旅(jī) 宽宥(yòu) 卷帙浩繁(yì)
D.忸怩(niè) 龇牙(cī) 骁勇(xiāo) 未雨绸缪(móu)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5分)
A.般配 藏污纳垢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栽衣
B.凌厉 怙恶不悛 不落巢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懵懂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 怄气 徒有虚名 鬼斧神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5分)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21、.请从以下中国名人中任选一位为其点赞,并写出点赞的理由。语言要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5分)
  老子 庄子 曹操 曹丕 曹植 华佗
我为中国名人   点赞,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年轻人说:“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5分,共15分)
1、D [A项,曲解文意。从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B项,混淆是非。“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C项,偷换概念。“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2、C [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
3、A [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二、诗歌鉴赏(共24分)
4.C,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5分)
5.①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②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③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乍逢又别,后会无期)。(6分)
新诗阅读
6.D 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5分)
7. D“由物到我、由我到物”有误,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里采用的是“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方式。(5分)
8.“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3分)
三.文学类阅读(共17分)
9.C; 解析:A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 “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D应为比喻修辞(5分)
10.①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6分)
②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
③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11.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②隐喻手法突出人物品格: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 “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面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6分)
四.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1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5、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16、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7、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六.语言运用(每小题5分,共20分)
18.B 
A项,冗rǒnɡ,强qiǎnɡ。C项,泊pō,帙zhì。D项,怩ní,龇zī。
19.D。
A项“量体栽衣”的“栽”应写成“裁”;B项“不落巢穴” 是 “不落窠臼”;C项“挺而走险”的“挺”应写成“铤” 。
20.D
解析:A项,对偶。B项,互文,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C项,夸张。
21、答案 (示例1)曹操 他胸怀大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雄心;他壮心不已,“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他的壮志。步出夏门,他老当益壮,自比千里老马;蒿里苦寒,他痛彻心扉,体贴百姓。他,是一个英雄!
(示例2)庄子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他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其散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析 先选择一位名人,然后写出理由。阐述理由时要从人物的特点出发,把握人物的主要形象,从正面进行分析。
22.【例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可能怎么也想不明白,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他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他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他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他明白了吗?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他,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他是否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他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他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有不想重蹈覆辙的统治者都记住了这句话。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晴】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
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对于本则材料,主要涉及到两个人,即船工和年轻人,那么可从他们两个角度来切入,然后抓住关键句“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和“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来思考。那么从船工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有备方能无患;充分准备,才能走的更远;心有顾虑,难以专注;专心致志做事;从年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伴你成功;参考立意:(1)有备方能无患;要有忧患意识;(2)专心致志做事;心怀顾虑,难以专心;(3)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4)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建瓯”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